语言能力从宝宝出生就可以开发,越早注意,越会终身受益!

很多妈妈觉得“说话”是一岁之后的事,现在宝宝还小,不用担心,其实,当宝宝开口说话之前,TA一直在努力地“储备语言”,从TA出生起,你和ta说的越多,TA的储备就越多,你和ta说的越丰富,TA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就越强。

宝宝小时候的语言能力,不光意味着能说会道

更意味着TA一辈子的情商和人际关系

0-2岁宝宝的语言发展规律请对号入座

0-3个月

刚出生的宝宝就懂得用不同的哭声表达“困了饿了病了”等需求;2周左右的宝宝就能区分人的说话声和其他声音;1个月以后,宝宝会对他人说话时的不同情绪,做出不同反应,比如愤怒的斥责TA时,会哭,温柔的安慰TA时,会笑。

2个月以后,宝宝对各种声音的反应都十分敏锐,听到熟悉或陌生的声音,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宝宝能够分辨出妈妈的声音,更喜欢听妈妈说话;会发出“咕咕”声,而且会发a、o、e音;将声音和形象联系起来,试图找出声音的来源。

4-6个月

宝宝更喜欢自己咿呀作语,兴奋时会高声调的叫喊,或发出好玩又奇怪的声音,并自得其乐;开始发辅音,如d(哒)、m(吗)、b(吧);看见熟悉的人或喜欢的玩具会发出愉悦的声音;格外喜欢妈妈的声音,听到妈妈温柔好听的声音,宝宝会微笑、晃动手脚等积极反应。

宝宝能辨别不同音色,区分男声、女声;宝宝辨别声音方位的能力更强,从房间的另一边和TA说话,TA会把头转向你;对自己的名字格外敏感,叫宝宝的名字会转头;喜欢观察动作和声音的关系,比如摇摇玲,会发出清脆的铃音。

7-9个月

宝宝喜欢主动模仿大人说话的声音,可能好几天都只重复一个TA喜欢的音节;能重复发出某些元音和辅音, 如“Ma-Ma(妈妈)、Ba-Ba(爸爸)”的音,但无所指;对奇怪、新鲜的发声饶有兴致,喜欢模仿大人发出的古怪声音,比如“咂舌头”“假咳嗽”的声音。

逐渐会使用声音发出需求,比如说“拿”“啊”;发音越来越像真正的语言,开始懂得一些词语的意义;会挥手再见、拍手;能区分出高音和低音,并表现出对高音或低音的偏好。

10-12个月

能懂得一些词语的意义, 如“爸爸、妈妈”;能听懂话,比如按要求指向自己的耳朵、眼睛和鼻子; 出现难懂的话,自创一些词语来指称事物,比如称呼狗为“汪汪”。

喜欢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比如“喵喵”“嗷嗷”;对肢体语言更感兴趣,并且肢体语言更丰富,比如,同意点头,不同意摇头、摇手。

13-18个月

宝宝语言的里程碑,会使用动词,比如“抱、吃、喝”;喜欢用叠词表达需求,比如“吃饭饭”“妈妈抱”“出外外”;对实物卡片或宝宝书感兴趣,喜欢翻书说话;可以说出熟悉的物品名称、人的称谓,比如“阿姨、哥哥”。

能听懂发出的短指令,比如“去拿拖鞋”;宝宝喜欢用小名称呼自己,还不能用“我”来区分自己;宝宝对学习说话充满浓厚的兴趣,特别喜欢重复妈妈说的一长串话的最后一个字。

19-24个月

会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尿尿”“出去玩”“吃冰棍”;开始用名字称呼自己,可以说5个字左右的句子,比如“心心爱妈妈”“吃糖坏牙”。

喜欢重复地听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听完故事能简单说出什么人、什么事;可以随大人念几句儿歌;喜欢说话时的语调变化,可能会故意变着音调和大人说话。

这样教宝宝说话才是对TA最大的帮助

0-3个月

做个话唠妈妈,听不懂也要说

当宝宝还听不懂话时,妈妈就要不断的和TA说话,各种词汇将会在宝宝大脑中留下记忆。当TA一旦会说话了,就会将记忆中的词汇带出,一张嘴就能说出很多。妈妈可以站在不同方位,多用温柔的语调和宝宝说话。比如,当宝宝“啊、啊、哦、哦”自言自语的时候,妈妈可以站在距离宝宝约1米的地方对宝宝说:“嗨,宝贝,妈妈在这儿呢”。当宝贝的目光转向自己时,用愉快的语调去逗宝宝,然后慢慢的移动到另一个方向,重复这样和宝宝互动,宝宝会很开心。

4-6个月

变身解说员,看到什么说什么

当宝宝四个月上身力量增强时,可以抱着他看周围事物,为他一一讲解,告诉他哪个是冰箱、哪个是电视、电灯、水壶等。妈妈可以拿着宝宝喜欢的玩具,逗宝宝说话。比如,妈妈拿着手摇铃和宝宝面对面,一边摇铃,一边对宝宝说:“**(宝宝的名字或小名),摇铃(或其他玩具),你喜欢吗”。或者可以准备一些会发出不同声音的玩具,摆在宝宝床边,让宝宝翻身、踢脚时,因不经意碰到玩具发出声音而感到有趣,此时妈妈可以说:“嗨宝贝,你踢到了小喇叭”。

7-9个月

语言结合动作,说话更有趣

妈妈可以边做动作,边和宝宝说话。比如,妈妈指着自己说“妈妈”,指着爸爸说“爸爸”,边挥手边说“再见”,边拍手边说“高兴”……慢慢的,宝宝就会逐渐把语言和语义联系起来,听懂或恰当的表达了。可以准备一些能够区分高低音的玩具,比如“钢片琴”,妈妈在敲低音的时候用低声调和宝宝说话,妈妈在敲高音的时候用高声调和宝宝说话,和宝宝一起发现发音的乐趣。

10-12个月

多到户外,接触新鲜事物

带他多去户外、陌生的环境,接触新鲜事物。让宝宝就将语言与事物连接在一起。比如,可以在和孩子外出的时候,见到什么就和宝宝说说什么,比如见到大树,可以指着大树和宝宝说:“大树,绿色的树叶,结实的树干”。或者当你问他大树在哪呢?TA会准确的指给你。妈妈还可以通过肢体游戏和宝宝有语言交流。比如,和宝宝玩“指五官”的游戏,充分调动宝宝的手、眼、耳、脑、肌肉的协调性。

13-18个月

结合场景,增强理解

妈妈可以边和宝宝看认物卡片,或结合生活中的场景,增加宝宝对语言的理解。比如宝宝在绘本中认识了大象,就可以带TA去动物园看看真实的大象;这一阶段要让宝宝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判断,要\不要,是\不是,你的\我的等,比如给宝宝分糖果时,强调“给你一个,给我一个,给他一个”。这一阶段也要教会宝宝说“谢谢”、“再见”等生活用语。

19-24个月

抓住“词汇爆炸期”

从19个月开始,宝宝掌握新词汇的速度加快,平均每个月25个新词,就是所谓的词汇爆炸期。妈妈可以准备几个短小易懂的故事,经常讲给宝宝听。比如《三只小猪》,每次讲完可以问宝宝1个问题,比如“哪只小猪最勤劳”,也可以请宝宝简单重复这个故事,鼓励和诱导孩子说话。和宝宝说话,或给宝宝讲故事,尽量绘声绘色,用丰富的表情和语音语调的变化表达出不同的语境,宝宝会特别专注的听和模仿。

2岁以后

尽量扩展、丰富宝宝的话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提升宝宝语言能力的做法,把宝宝说过的话再重复一次,但要稍加扩展,用相对丰富完整的语言重复宝宝的话,有助于引导宝宝的语言顺利过度到更高的阶段,无形中提供给宝宝,语言中的各种文法结构。

比如宝宝说:“妈妈上班班”,妈妈可以扩展为:“对,妈妈要去上班了,晚上回来”;宝宝说:“我要喝奶”,妈妈可以扩展为:“宝宝饿了想喝奶吗,马上就好哦”;宝宝说:“积木倒了”,妈妈可以扩展为:“是的,积木倒下来了,我们再一起搭好吧”……

教孩子说话的禁忌你犯了几个

切忌

和孩子说抽象、笼统、含糊不清的词

★ 妈妈给儿子买了新的小汽车,并对他说:“要好好爱护你的玩具”。但转脸没过几分钟,儿子就把小汽车的门给摔掉了。妈妈气冲冲的质问孩子:“不是跟你说了吗,要爱护玩具”。儿子瞪着大眼睛无辜的问妈妈:“什么是爱护”。

很多时候,父母以为跟孩子说得清清楚楚,孩子却“明知故犯”,会特别生气,但这真的冤枉孩子了,是父母高估了孩子的语言能力。笼统,抽象的词语会给低龄宝宝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跟宝宝说话,应该换一种形象、具体的说法,比如:“不能摔玩具”,这样才能让宝宝听懂。

切忌

用“连珠炮”似的语言命令孩子

★ 吃饭前,妈妈对宝宝说:“你先去让姥姥带你尿尿,然后洗干净手,拿上你的小碗,过来吃饭”。结果是,宝宝只听到了最后一句“过来吃饭”,颠颠儿的爬上椅子准备吃饭。

对低龄宝宝来说,一次接收并记住一个以上的指导信息是有困难的。一次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令,就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和记忆的范畴,影响孩子的执行力。

切忌

和孩子说反话,或话中有话

★ 宝宝喝粥,不小心打翻粥碗,粥撒了一桌了。妈妈冲过来说:“瞧你干的好事”。第二天,宝宝喝奶,故意把奶倒在桌子上,兴奋的叫妈妈来看,说:“妈妈,我干了好事”。妈妈气愤的质问:“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别把食物弄到桌子上”,宝宝认真的想了想说:“不知道(多少次)”……

“瞧你干的好事儿”,是很多父母埋怨孩子的常用语,意思是“这不是件好事”,但孩子只能理解到妈妈说“好”就是好,好事我就应该做,所以才有了后面让父母哭笑不得的做法。

“我告诉你多少次了!”是很多父母训斥孩子的口头禅,意思是“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就更不应该这样做了”,但孩子只能理解到“妈妈是在问我,说过多少次了”,但自己真的不知道这是妈妈第几次说。

与此类似的还有:“你再打我试试(宝宝爱打人,妈妈表达的是再打人会受到惩罚)”,但宝宝真的会“试试就试试”。听起来可笑,却都是父母跟孩子说话常犯的错,结果只有一个,孩子根本听不懂,更别提教育意义了。

切忌

盲目纠正孩子语言中的错误

★ 一个男宝宝,开口说话晚,还经常说错,比如“狗狗喵喵叫”“我要拉尿尿”。但凡宝宝说错话,妈妈一定第一时间上前纠正:“不对,不是狗狗喵喵叫,是狗狗汪汪叫,记住了吗,重新说一遍”,宝宝最常听到妈妈说的话就是“不对!”慢慢的,他越来越不爱说话,着急的时候说话会结巴。妈妈就更急于纠正了,生怕孩子落下结巴的毛病,甚至是孩子一结巴,就打嘴,让他想好了再说。孩子的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

宝宝在学话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粗暴的纠正或盲目的阻止,只会让孩子对说话感到恐惧和不自信。与其纠正孩子的错误,不如示范性的给孩子说一遍对的,不去指责孩子哪里说错了,而是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出孩子的意思。比如孩子说“我要拉尿尿”,不要纠正他应该说“我要拉粑粑”,而是说:“宝贝,你是想要拉粑粑吗?”。孩子结巴,父母可以用慢一点的语速,再说一遍孩子的话,慢慢的孩子就会自我矫正过来。

切忌

因好玩儿而模仿孩子的“童语”

★ 七又又(吃肉肉)、找恼恼(找姥姥)、胳膊nou(胳膊肘),有不少父母喜欢跟孩子说一样的话,模仿孩子说的听起来萌萌又可爱的语言,时间长了,会发现如果不是下意识的说正确,自己都会很难改过来这样的说话方式。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比如把“吃”说成“七”,把“老虎”说成“恼虎”,“香蕉”说成“香叼”等等。这是因为宝宝发音器官的发育不够完善,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等造成。如果父母因为好玩就模仿孩子的发音,宝宝就会受到错误暗示,认为自己的发音是对的,连妈妈都跟自己说的一样,这就很难改了。

切忌

和2岁以后的宝宝用叠词说话

在刚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宝宝会用叠词来表达。为了和宝宝更好的交流,父母也喜欢用叠词,比如“吃饭饭”“睡觉觉”。2岁以前,这样和宝宝对话尚可,但2岁以后,宝宝会逐渐发展到更高级的语言能力阶段。面对不同语言发展阶段的孩子,如果父母还是沿用之前的说话方式,喜欢用叠词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孩子过度到说完整话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