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后街小巷暑难当,有女开门卧竹床

竹枝是唐代乐府曲名,竹枝词由古代巴蜀民歌演变而来,七言四句,俚语俗词,讲究押韵,朗朗上口,内容大多来自民间生活而显得通俗易懂。炎炎盛夏,三伏酷暑,几首透着清凉气息的竹枝词,让我从浓浓诗意中,探寻到一些消暑度夏的良方和趣味。

水边林荫清凉,夜来暑气不浸,可以说是乘凉消暑的好地方。对此,早在明代,宁祖武就在《吴江竹枝词》中吟道:“唐家坊藕太湖瓜,消暑冰肌透碧纱。水上纳凉何处好?垂虹亭子看荷花。”道出了水边纳凉消暑的美好情趣。

“乘凉最好是琴台,万柄荷花槛外开。直到夜深方罢饮,一船明月遇河来。”一百多年前,在清代中期,寓居汉口的浙江余姚名士叶调元,在盛夏暑热难耐之下,买舟沽酒,漂泊在汉阳古琴台的水湄之上。在享受晚霞美景和清凉舒爽之际,忍不住吟出竹枝词:“水涨平湖景致多,远霞红透晚来波。土塘买棹弯桥口,一路乘凉到小河。”描绘出一幅踏波水上,清凉惬意的消暑写生图,读来令人充满向往。

汉阳月湖在清初就是游览胜地,有柳映长堤、荷风曲溆、古洞仙踪、板桥花影、僧楼钟韵、宵市灯光、琴台晓月、梵寺朝晖等八景。生活在清乾隆年间的罗田贡生陈瑞琳,夏日游览月湖后,曾写下月湖消夏竹枝词十首,其中有“游人竞渡湖南去,接福朝阳避暑来”的诗句,呈现出游人争相泛舟月湖,在接福、朝阳二庵,消夏纳凉的盛况。“月湖堤上报花开,游女都从汉口来。”风景秀美的月湖堤,在叶调元的笔下自然成了消暑佳地。

在五百余年前的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一条窄窄的水系,硬生生从汉阳府中分出一个汉口。武汉两江交汇,以长江之大,本地人便习惯了称汉江为“小河”。

汉江虽小,但每到夏日汛期涨水之日,江河通达,凉气顿生,不失为老汉口人的纳凉之地。叶调元久居江城,未免入乡随俗,亦多次泛舟汉水,探寻“水涨平湖景致多,远霞红透晚来波。土塘买棹弯桥口,一路乘凉到小河”的一份舒适快意。这首竹枝词,描绘出一幅踏波汉江清凉自生的消暑写生图,读来令人充满向往,他笔下的“小河”,就是武汉两江交汇、江汉朝宗之一的汉江。

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气候湿润,如我国的庐山、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等,俱是夏日清凉避暑胜地。故民初教育家刘景向在领略了山中纳凉的快意后,在《鸡公山竹枝词》中如是吟咏:“山腰石罅尽喷泉,万斛明珠一线穿。三伏炎蒸人欲死,清凉到此顿疑仙。”将盛夏时节,登高消暑似神仙的快乐心情,坦露得一览无余。

在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扇子、篾席、躺椅等都是过去盛夏纳凉的主要工具,其中竹床尤其重要。在描述百姓市井生活画面的竹枝词中,有一首就道出了它的妙处:“后街小巷暑难当,有女开门卧竹床。花梦模糊蝴蝶乱,阮郎误认作刘郎。”诗句写实生动,将女人夏夜里露宿竹床,抵御暑热的一幕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在空调营造出的舒适环境中,对渐渐远去的竹床充满了怀想。

在脍炙人口的竹枝词中,纳凉消暑内容的还有许多。如清人郝懿行在《都门竹枝词》中写道:“底头曲水引流觞,暑到燕山自解凉。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描绘了一幅清代老北京人炎夏之时,喝酸梅汤消暑的画面,令人唇齿生津,通爽润喉。“兰汤浴罢鬓云偏,单看纱罗态更妍。小巷香风闻茉莉,纳凉人坐夕阳天。”有道是,心静自然凉,捧读这首描述旧时妇人浴后,在门口纳凉情景的竹枝词,顿时泛起一丝舒适的凉意。

竹枝词中度炎夏,诗情画意两相宜。这一首首朴实、诙谐的竹枝词,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伏天消夏画面。它们来自民间生活,就像一支支饱蘸浓墨的笔,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消夏画面,让人从书香中消除暑气,感受清凉,真的是一种莫大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