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明朝的仗责有多可怕?明朝时期仗责有多频繁?

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仗责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的锦衣卫早已人尽皆知,他们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刺探别人的隐私,获取别人的情报,哪怕是哪家大臣请客吃饭时宾主座次与菜肴也都能准确地查出来,由此可见其锦衣卫专业行之强。而锦衣卫除了刺探情报这一重要职能,还兼备了明朝可怕的廷杖刑罚。至于为什么说明朝的廷杖可怕?首先来看明朝时期两次大规模廷杖的例子。

百人同时受杖责,受刑未完已有杖死者

明朝历史中两次规模较大的廷杖,同时受刑者都是有100多位大臣。嘉靖帝继位后,想把自己的亲生父亲追封为皇帝,但大臣们坚决不允许。原因为嘉靖帝是过继给明孝宗当儿子,才能继承了大位,按照以往的规定,他只能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皇伯,以此来保持皇位传承的正统性,于是饱读诗书的大臣们引据经典,上书反对嘉靖帝。嘉靖帝自然辩论不过群臣,一怒之下,传旨廷杖,受刑者有134人,其中17人以身殉职,被打成残疾的也大有人在。

明武宗时还有次百余人同时受刑的惨案。当时的明武宗有个南巡计划,遭到大臣们的阻拦,恼羞成怒的明武宗杖责了146位大臣,杖死者11人。这些都是规模较大的,另外那些平时零星的廷杖,几乎如同家常便饭一样平常。

源于汉朝,朱元璋时形成专有制度

廷杖,顾名思义就是打屁股的一种刑罚,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不过虽然历朝历代中都有皇帝杖责大臣的例子,但这种刑罚直到明太祖朱元璋之后才行了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明朝的廷杖有严格的程序,首先就是皇帝在大臣中找到受刑者,拟定好名单与杖责的数目,送去刑部备案,最后由刑部通知锦衣卫来行刑。

锦衣卫在接到受刑者名单后,会准时依照时间将待宰的羔羊们带到午门外面。行刑之前,大臣还得照例对着庄严的大门对皇帝表示感谢,感谢皇帝对自己的教导和责罚。这时充当打手的锦衣卫随着口令,就会抄起棍子猛揍,在噼里啪啦的节奏中,受刑的大臣时不时地疼的只能高呼万岁,直到打的血肉横飞,渐渐昏迷为止。

如果受刑结束,人还没死的话,还得挣扎着起身扣头谢恩,感谢皇帝留下了自己蚁命。当然为了防止受刑时有的人会作弊,皇帝还要派遣专门的太监到现场巡视,这些太监多是来自东厂,如果受刑者恰好与这些宦官不合,那本来打了30棍也会被数成20棍,所以明朝的廷杖“遂有杖死者”。

外伤明显不致命,内伤不明足致死

不过如果被打的大臣脑子灵光,只要贿赂一下锦衣卫或是监视的太监,基本是不会有性命之忧的,当然皇帝下了密令的那种除外。虽然行刑时看起来被打的皮开肉绽,惨不忍睹,但这些都只是皮外伤,回家之后上药,养伤几天就又能活蹦乱跳。

但如果碰上比较迂腐正直的受刑大臣,就比较倒霉了,施行的锦衣卫可以让人打的外伤根本不明显,只有屁股青肿,等到口头谢恩回家之后,不死也会变成残废。因为这就是俗称廷杖打出来的内伤,外部不明显,内部早已坏掉,这样一来,死在廷杖之下的大臣们,自然不计其数。

在明朝的300多年中,大臣们不管是功劳高低,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底层官员,都是潜在的被打对象。平时衣冠整洁,满口仁义道德的大臣们,动不动稍微激怒皇帝就会遭到廷杖的责打。历朝历代的士大夫一般都会受到皇帝的尊敬,但如同明朝这般,动不动就受到杖责的,在整个历史中都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