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孔子的偶像?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可以从他选择什么样的偶像看出来。所以,判断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可以从他崇拜什么人看出端倪。
孔老夫子也是一个有偶像的人,他的偶像分为两种,一种是上古时期的,一种是春秋时期比自己稍早一些的人。上古时期的偶像都是圣人,譬如周公。但是,从上古的圣人偶像中很难判断孔子的价值取向,所以,只能从他的当代偶像说起。
从《论语》中得知,孔子的当代偶像是四个人,一个是齐桓公的宰相管子,一个是齐国宰相晏婴,一个是郑国宰相子产,一个是鲁国坐怀不乱的前辈柳下惠。
四个偶像,三个是宰相,似乎孔子对于当官的很敬仰。可是,柳下惠不是当官的,而且,对当官毫无兴趣。这样看来,其实孔子对于当官也并非很看重。
四个人中,富裕程度也不一样。管子富可敌国,晏子家里很穷,子产更惨,死后竟然没钱下葬。至于柳下惠,也是平民老百姓一个,更是没钱。由此可见,孔子对于财富也并不看重。
从出身看,管子是平民出身,身世跟孔子差不多,也是从小丧父;晏子出身不错,父亲是个大夫,自己占了点光;子产的出身最好,是郑国的公孙,基本上就是红三代的意思;至于柳下惠,也是鲁国的公族,跟国君算得上亲戚,不过,是八竿子打不到的亲戚。总之,从出身看,孔子也没有特别的偏好。
从学识来看,管子是个各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者;晏子后来的定位不清,有说是儒家,有说是阴阳家;子产没得说,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柳下惠自然是儒家,被后代称为和圣。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是党同伐异的人。
其实,我们要看的,还是偶像们的相同点,他们的相同点,才反映出孔子的价值取向。那么,这些人的共同点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是包容。管子作了齐桓公的宰相,特地成立了一个“啧室”,类似现在的信访办。每个人都可以到“啧室”对国家提建议,专门有人接待记录并提交给国家领导人。事实上,齐国到后来能够成立稷下学宫,能够发起百家争鸣,都是管子所制定制度的必然结果。
晏子在理论上提升了管子的思想,他曾解说什么是“和谐”,说“和谐”就像乐队演奏,如果乐器只能发出一种声音,就会非常难听,只有当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才能奏出美好的音乐。所以,治理国家,要容得下不同的声音。
子产不毁乡校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在学校里,人们就聚集在一起谈论国家的问题,有人非常担心,建议子产取缔学校,子产断然拒绝。他认为,大家议论国家大事不是什么坏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怕什么呢?
其实,孔子与他们之间也是包容的。譬如,孔子对管子的奢侈就不满;与晏子政见不同,甚至因为晏子的反对而不能在齐国当官;对于子产铸刑鼎这件事情,孔子也是持不同意见。尽管如此,孔子对他们还是充满敬意,不乏赞美之词。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就是指的自己和晏子之间的关系,表示自己把晏子看作大哥。
其次,是爱民、正直。管子、晏子和子产都以爱民著称。管子曾经对齐桓公说过要“以民为天”,大力推行福利政策,减免税收,使得齐国人民成为全世界最富裕的人民。孔子一开始对管子有看法,可是到了齐国,发现齐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后,才对管子崇拜有加。子产在郑国坚持不扰民的政策,百姓们对他十分爱戴。晏子也是同样的做法。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晏子的家很简陋,于是,齐国国君在晏子出国访问的时候把晏子的家全都拆迁了,把晏子的房子扩建成了豪宅。回国之后,晏子非常生气,坚持恢复原状,把邻居们都请了回来。
几个人的正直也都是出了名的,管仲当了宰相,坚持不任用自己的亲朋,唯贤是举;子产在郑国实行法治,就是为了保证公平。事实上,无论是管仲、晏子还是子产,都得到了各国的尊重。
柳下惠的正直令人赞叹,坐怀不乱的故事就不说了。以柳下惠的声望和学识,他原本可以做到很大的官,可是他三次做官都因为坚持原则和被人诋毁而“下课”。有人曾经建议柳下惠去国外发展,柳下惠拒绝了,他说:“我这样正直的性格,去哪里都做不长官。如果我改变自己的正直,那我又何必去国外,我在鲁国同样能做官。”
第三,不愚忠。管仲原本是跟着公子纠混的,结果公子纠被公子小白杀了,公子小白当了齐桓公,管仲就跟着齐桓公混。一些人指责管仲不忠于自己的君主,孔子的弟子子贡也提过这些问题,孔子就教训子贡说:“管子以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为一个人去尽忠呢?如果没有管子率领齐国强大起来,我们现在早就被蛮夷征服,当了奴隶了。”
同样,晏子作大夫的时候,两任国君被杀,晏子也没有“尽忠”。齐景公登基的时候问晏子:“你认为大臣应该怎样?”晏子回答:“国君死,我不死。”齐景公很生气,晏子就告诉他:“如果国君听从我的良言相劝,怎么会被杀死呢?如果不听我的而被杀死,那关我什么事?”
子产也同样如此,他作大夫的时候,国君也被杀了,他也无所谓。
重点要说的是柳下惠,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求和,条件是送给齐国一个宝鼎,但鲁国做了个赝品应付。齐桓公听说后,对鲁国人说:“这个鼎拿去给柳下惠看看,只要他说是真的,就算是假的我也认。”于是,鲁国国君去求柳下惠出个假鉴定,说是为了国家利益,就说一次谎也无所谓。柳下惠断然拒绝,他说:“你有你的宝贝,我有我的宝贝。你的宝贝是鼎,我的宝贝是诚实。凭什么牺牲我的宝贝去保住你的宝贝?”
实际上,孔子也是这样做的,当他感觉到在鲁国已经没有前途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死忠于鲁国,而是周游列国,去其他国家寻求发展和实践自己学说的机会了。
基本上,从孔子的偶像身上,可以看到孔子的价值取向,而这些价值观,恰好是后代儒家所不具备的。所以,也可以说,后代儒家是篡改了孔子的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