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之跪,惊天地泣鬼神,数千年历史所少见
公元前271年,魏国一个叫范睢的逃到了秦国。此人虽一介布衣但却满腹韬略,原本打算在故国一显身手,但范睢崭露头角后,差一点被打死。为了躲避追杀和寻找用武之地,他隐姓埋名跑到了秦国。
满以为到秦国后会身价倍增,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冷落和藐视,住的是陋房,吃的是差饭,落寞中,一年多时光过去了。无奈之下他上书秦昭王,奏书全面分析了秦国的国情,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秦昭王读后大悦,急令宫中派专车接范睢来见。
令人想不到的是,秦昭王见了范睢后竟“扑腾”一声跪下,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而范睢却故意与他打哈哈,期间秦王先后五次向他跪下,范睢见火候已到,这才端出了他精心研究的“兴秦策”。
秦昭王之跪,惊天地泣鬼神,数千年历史所少见。那么,他都跪出些什么呢?
跪出了善识人才:一封奏书让他意识到,一位满腹韬略、助秦崛起的大才送到了面前,后来的发展确实证明了秦王判断得非常准确。范睢出任客卿和宰相后,力助秦王亲政掌握了实权,又实施“远交近”攻战略屡战屡胜。仅长平一役,就消灭赵国四十万士卒,秦国在七国争霸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四十年后,秦昭王的孙子嬴政统一天下,其实,他爷爷是一位重要的奠基者。这一跪,还可能产生巨大的广告效应,吸引天下无数英才奔秦而来。
跪出了胸襟宽广:秦昭王何许人?乃一国之君也。走到哪里都是山呼万岁,都是黑压压地跪倒一片。吃的是珍馐美馔,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王宫宝殿,身边美云如云,颂歌盈耳。而范睢呢?寒士一个,穷困潦倒。如今寄人篱下,又如“累累若丧家之犬”。然而,如此巨大反差下,秦昭王却硬是向范睢下跪了。没有胸襟,缺乏勇气,是万万做不到的。
跪出了大志在胸:秦昭王为什么要下跪,因为他心中有个梦想,想让祖宗留下的这份“家业”在他手里再“翻番”,这就必须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试想,假如秦昭王如后世的汉元帝、隋炀帝、宋徽宗、明神宗之辈,满脑子都是声色犬马,国家兴衰“管他娘”,他还会向范睢下跪吗?恐怕不杀掉这个多嘴多舌的家伙就算开恩了。胸有大志是秦昭王下跪的根本原因。
跪出了明君形象:表面看来,秦昭王的跪太掉价了,其实非也。他跪出了形象。这是一位有为之君,他不愿守成,更不可能倒退,他要使秦国在自己这一任内变得更加强大。这是一位明君,他把自己看得很轻,而把人才看得很重,不惜用颠倒的“君跪臣”方式,向人才致以最诚挚的敬意。这是一位明智之君,他知道拥有了最高权力,并不等于拥有了最高能力,自己可不是那种军事、政治、农商、文化样样皆通的“天才”和“全才”。高手在民间,权力只有向人才低头,人才才可能为自己服务。总之,他跪出了一个清新、开明乃至崇高的君王形象。
行文至此,倒想说些“题外话”。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以为世袭制是世界上最坏的制度,现在想想,这个说法还不准确。世袭制好比“布袋里买猫”,但摸着“好猫”的可能性也有。应该说,秦昭王就是一只“好猫”,还有后世的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以及北宋的几位皇帝等等,与历史上诸多的“赖猫”“恶猫”相比,基本上还算“好猫”。坏人操纵下的世袭制才是最坏的,比如东汉后期和唐代晚期,皇帝的生死立废都掌握在一帮恶棍宦官手中。中常侍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往往是选劣弃优,谁无能立谁做皇帝。相比之下,秦国很幸运,先后摸出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昭王这样的“好猫”。赵高窃取了立废皇帝的权力后,经营了数百年的“嬴氏老店”便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大秦帝国被一种最坏的制度横扫了。
其实,秦昭王欲跪时,心理还是有障碍的,为了把“丢丑”范围最小化,他屏退左右,在“宫中虚无人”时,才跪下。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并不为丑,并不影响他跪的意义。说到底,秦王并非什么真龙天子,只不过是一个高居高位的凡夫俗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