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知名度那么高,他为什么一辈子没封侯?
提起飞将军李广,相信只要是读过小学的人都认识他,因为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飞将”指的就是飞将军李广。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从王昌龄的对“飞将”的推崇可知,即便到了距离西汉几百年后的唐朝,人们依然认可李广对匈奴人的威慑力。那么李广的战绩比起卫青、霍去病到底咋样?飞将军之名号是怎么来的呢?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是秦始皇麾下的名将李信,李广继承了先祖李信的勇猛无畏和军事才能,一生连续服务文、景、武三位皇帝,军事素质过硬,同时在军中的资历也很老。
从各种史料中分析,李广生平作战十分勇猛,并且对手下士兵非常好,经常是寝同室、食同分,所以手下人都特别卖力打仗,看来李广的人格魅力还是不错的。
但这里有个问题,人格魅力是相对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人格魅力这玩意儿,只对身边的人有用,毕竟一个人不能令所有人对自己都满意。换句话说,能让所有人对自己都满意,那这个人身边的人肯定不是特别多。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李广的职业生涯大多是小规模战斗,这也就符合了我们上面所说的人格魅力是相对的。
汉初自刘邦白登之围后,汉匈双方外交上实行和亲政策,到汉武帝之前基本没有较大的对匈作战。这就决定了李广参加的战斗,基本是以边境驱逐战为主,规模不太会超过千把人,更不会深入大漠草原的匈奴腹地。
这样的小规模战斗,很适合“个人英雄主义”的表演,而李广射箭的本领十分精湛,据说有一次晚上视线昏暗,李广错把一块石头看成是匍匐的老虎,猛的一箭下去,箭头竟然插进了石头中!
久而久之,李广“飞将军”的名号算是闯出来了,史书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啥意思?就是说李广凭借神射的技艺,经常让入境袭扰抢劫的匈奴小股骑兵吃瘪,所以得了个“飞将军”的名号。匈奴人听说老李的防区在右北平郡,好几年都不敢到这块地皮上去抢劫。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来,在卫青、霍去病打出战绩成名前,李广“飞将军”的威名已经传遍了匈奴。因为这个名号是敌对的匈奴人给的,所以更显得是种实打实的荣耀!
但战斗毕竟是战斗,和战役不能划等号,打仗勇猛不一定能当统帅,要知道统帅几百人和统帅几万人是有质的区别的。为什么卫青、霍去病能算得上优秀的统帅?因为两人的大局观和统筹能力很强。
例如卫青和匈奴的十次战役,哪一次不是率领上万人?而且这十次基本全胜,啥叫统帅?这就叫统帅!
而霍去病就更合汉武帝的口味了!这家伙虽然只活了24岁,但却成就了历史上大多数名将都望尘莫及的战功,他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打匈奴量身定制的。
霍去病经常孤军深入,用极少的兵力对敌人进行纵深迂回,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穿插合围,找到敌人的弱点并对敌人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啥叫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就是!出色的战场应变能力是一个统帅必须具备的素质,可以说霍去病就是闪电战和运动战的创始人,这次战术创新直接给了匈奴毁灭性的打击。
反观李广,既没有统领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也没有战术革新,比起卫青和霍去病,李广的那套防御战法,实在适应不了长途奔袭的战争新形势。也许是他年龄大了,跟不上年轻人的脚步。
初唐代文学家王勃有句著名的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用意是借李广来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李广真的很难封侯吗?按照汉朝的军功制度,李广的确不够格,因为封爵不是按苦劳和资历算的,而是按斩敌首级数量计算的。
汉武帝起初也看好李广。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出四路人马,各领兵一万深入匈奴境内做试探性进攻,给卫青、公孙敖、公孙贺的都是步、骑混合部队,而配备给李广的却是纯精锐骑兵!
也怪李广早年闯出的名头太大了,匈奴人将重点放在了李广身上,以几倍兵力合围“飞将军”。再加上李广也是第一次离开本土,搁在草原上指挥这么大规模的作战,结果是遭遇了惨败,就连李广本人都被俘虏,后来还是他凭借骑射本领,夺下匈奴人的马匹才跑了回来。
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坚决请求参战,这是汉武帝给李广的最后一次机会,也是李广一生最后一次出征。
结局很让人尴尬,李广竟然迷路了!前头的卫青仗都打完了,李广才找到路与大部队汇合。李广承担了所有责任,悲愤之下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并不辉煌的一生。
为什么说不辉煌呢?因为他一生大小七十余战,到死也没被朝廷封侯。那么问题又来了,李广既然一辈子都没捞到个侯爵,为啥比卫青和霍去病的名气还要大呢?
这里头的缘故,主要是比起卫青、霍去病,李广实在是太悲情了,自古悲情人物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比起那些着辉煌的历史人物,悲情人物更适合表达大多数文人墨客的心情。
李广在古诗词中的出场率,绝对算得上前三名。在经过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渲染后,李广的威名对大多数人来说早已如雷贯耳,超越了卫青和霍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