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陈与义担任过哪些职位?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如何?

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陈与义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陈与义,字去非,自号简斋,河南洛阳人。《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莫敢与抗”他生性颖慧,小时候就有文名。同龄人都很尊重他,对他礼让三分。政和三年(1113),才23岁就登上舍甲科,授开封府教授,宣和四年(1122)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负责承办朝廷各项文书,为皇帝起草有关诏令;绍兴五年(1135),被提拔为给事中,参与讨论国家重要政务;绍兴六年(1136)擢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当皇帝的秘书兼顾问;次年又升任为左中大夫、参知政事,并提举洞霄宫。

从他的官场履历看,陈与义终身从政,是颇受皇帝倚重的砥柱之臣。陈与义既是举足轻重的朝廷政要,在两宋诗坛也很知名。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就这样评价他:“在北宋与南宋之交,也许要算他是最杰出的诗人。”尽管使用了“也许”不很确定的副词,可是,既然慷慨地奉献上“最杰出”这一顶桂冠,也足以表明钱先生对他的赞赏与推许。纵观他的诗歌成就,南宋江湖派诗人刘克庄从宏观的视角,对他进行过定性分析。

看来,他的诗歌创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钱钟书认为:他前期的诗作,尽管只是表现个人生活情趣,或流连光景,不能深入反映社会生活,在他的诗歌里很难感知时代脉搏的跳动;可是,他善于调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明净清新,诗歌韵律明快响亮,受到读者的喜爱。这里试举几例:政和七年(1172),陈与义任开封府教授。3年期满,纵然没有什么骄人的业绩,也没有弄出什么差错来,还要算完满的。蒙皇上隆恩,进京待选。

这年他刚满27岁,青春年少,在脚下就铺开了一条飞黄腾达的金光大道。为了表达心头的喜悦,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乘坐在快速行驶的载体中,观看朝着同一方向迅速运动的事物,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那物体是静止的。今天,他静卧舟中,观看天上云彩,仿佛凝固不动;其实呢,那白云正随着航船行驶的方向在飞快地飘动哩!

这两句乍一看,好像只是在写景;仔细一琢磨,他正是把情感外化在客观景物上,这不正是借助于文艺创作中的错觉描写,来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心理诉求吗?陈与义是政和七年进京待选的,可是到第二年秋天,留京整整一年了,还没有任官的消息。时值连绵秋雨,怎么表达这内心的消沉与郁闷?他又写了一首诗,有这么两句: 他并没直面描写燕子、梧桐在秋雨中景象,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它们在雨中的感受,是啊,新秋已届,燕将南归,思念前踪,恍如南柯一梦;潇潇夜雨,导致梧桐叶落凋零,与昨暮相比,已然面目全非。

这不正好表现他罢职留京的怀旧与失志的情态;同时,也表达了此时此刻对前程莫测的怅惘与迷茫。政和九年(1110),陈与义虽被授予官职,只不过是复除辟雍录,屈居下僚,远远低于理想中的期望值,内心的消沉、沮丧可以想见!他写了一首《以事走郊外示友》,用白描手法融情于景: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在辽阔万里的寒空,南飞的雁群在人们的视野里不过星星点点,特别地瘦小,沉沉暮霭覆盖着千村万落,连栖息在古树枝头的乌鸦也显得隐约幽微。这模糊衰飒的凄清图景,不正好象征诗人此时的惆怅心理与消沉意绪?

宣和四年(1122),陈与义为母服丧期满,七月间任命为太学博士,官职有了提升。在他面前又呈现出光明的前景,心头该是多么舒畅!途经中牟,写了一首诗,迎风飘拂的垂柳,仿佛故意撩人情怀,特别招人喜爱;马前低飞的蜻蜓,忽即忽离,好像忽而亲近,忽而猜疑似乎都有人的情感,显得生机活泼,又富有生活情趣。

无疑,正是诗人情感的投射,不正好反映出重返仕途的喜悦吗?他早期的诗作,写得最好的还要推宣和四年(1122)写的《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这是他29岁时的成名之作。据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组诗问世之后不胫而走,传入宫廷,徽宗皇帝特别赏识,并接见了他。从此不但受到皇帝看重,仕宦日显,而且因此诗名昭著,享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