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宋朝时期有什么惯例?为什么宋朝没有顾命大臣?

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宋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在封建社会中,通常君王如果英年早逝,而在储君或是继承人年龄较小的情况下,君王都会在逝世前为储君安排一位或者是几位“顾命大臣”,以此来保证王朝能够正常运转。

皇帝年幼,太后垂帘听政

因为担心少年皇帝年幼,处理政事无法游刃有余,而顾命大臣的职责就是暂代少年皇帝管理朝政,等少年皇帝长大能够独自处理朝政了,顾命大臣再将大权还于皇帝,因此顾命大臣的产生与继承者是不是少年皇帝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两宋绵延传承了三百多年,也曾出现过几个未成年的少年皇帝,例如宋仁宗继位时只有十二岁,宋哲宗继位时只有九岁,宋恭帝即位时只有四岁,理论上来说,十岁左右的孩子是无法处理朝政的,那宋朝为什么不给这些少年皇帝安排顾命大臣呢?不担心他们因年幼从而处理不好朝政吗?

其实宋朝时期有一个惯例,正是这个惯例的存在导致没有为少年皇帝安排顾命大臣。这个惯例为皇帝如果是在年幼时继位,都是由太后或者是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暂代皇帝管理朝政,并不需要为此再专门成立一个由顾命大臣组成的团队。

例如北宋时期的宋仁宗在初继位时,就是由章献明肃皇后进行垂帘听政,北宋的宋哲宗时期,就是由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暂掌朝政。另外北宋的宋徽宗,南宋的宋光宗,宋理宗等等在继位时,都是有太后或太皇太后听政的。

其中有件让人想不到的事情是,宋朝先后出现过这么多的太后临朝听政,但是却从未诞生过“女主乱政”的情况,也没有诞生过一位像是例如汉朝吕后、唐朝武则天、清朝慈禧那样把持朝政的女强人,难道宋朝时期的太后品性都这么好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皇帝无需具体处理政务,宰相团队商议起草

其实宋朝不设立顾命大臣,与太后听政,却无法乱政存在这一种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宋朝的权力结构,这种结构也使得宋朝不需要专门设立顾命大臣,而太后即使有心也无法独揽朝政。

宋朝的这种权力结构,简单的来描述,就是皇帝虽然作为天下最有权威最尊贵的那个人,但是不需要他亲自出来去处理这些杂七乱八的政务的,他自己想处理也处理不完,必须得有人帮忙。

虽然诏书全部都是以皇帝的名义写的,但那基本都是帮忙的官员商议完以后起草出来的意见,皇帝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同意或是不同意,同意则发出诏书执行,不同意则官员们重新商议起草。

而这些帮忙处理朝政的官员就是以宰相为首领导的文臣团队,至于监察或者说是制衡宰相这个团队的则是独立的“台谏”,谏官的权力很大,但只是监察、指出的权力大,“一旦谏官列其罪,御史数其失。”这时候就算是当朝宰相,也要称病辞官了。

皇权象征化,各司其职,朝廷平稳运行

而宋朝的皇帝要做的只是协调好宰相团队与台谏的关系,让双方形成一种均衡的形式。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下,如果出现一个少年皇帝,对朝政的运行并没有太大的阻碍,宰相团队该处理事情还是处理事情,台谏该履行监察权还是监察,至于皇帝则更像是一种象征化的意义。也不用皇帝去具体执政,因此根本也就不需要再去专门设立一个顾命大臣队伍。至于皇帝代表的象征意义,临朝听政的太后完全可以代行。

正是皇权的这种象征化,临朝听政的太后也难以出现权力膨胀的那种情况,整个朝廷的权力在运行中的机制并没有改变,各自负责各自的事情。但如果太后一旦出现专权的趋势,不管是宰相的团队还是监察的台谏,都会疯狂的抗议和抵制,而宋朝文人的地位又高,一般不犯那种过于大的罪名,皇帝是无法处死这些文官的,所以这些文官疯狂的抗议与抵制起来,太后根本挡不住,杀又不能杀,又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因此太后即使听政也无法出现专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