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北宋花钱买平安 北宋真的很值得吗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北宋花钱买平安,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澶渊之盟,北宋是30万岁币买一年和平,100年和平需要3000万岁币,实际支付时间远远不止100年,而且在澶渊之盟39年后,也就是公元1043年宋西夏大战时被辽国威胁再次增币20万,也就是说后面80年是50万岁币买一年和平,120年和平花费岁币5200万岁币,这才是给辽一家的,给西夏一年25万5千岁币。为什么宋仁宗后期要实施庆历新政,宋神宗要用王安石变法,实在是每年75万5千的岁币占到了北宋财政的13%,北宋也撑不住了。
宋朝的岁入不是一亿两白银,这是最误导人的地方。当时的货币是铜钱,单位是文或陌(不足额,实际是78文)、贯(十陌,同样不足额)。宋朝不但缺金银也缺铜,为此不得不发行大钱、铁钱、交子。到宋徽宗时蔡京主持发行大量交子,每年贬值三分之一,聚敛了大量财富供宋徽宗挥霍。宋朝的收入,是把钱、粮食、绢、银、草料的数字简单加起来,其单位分别是贯、石、匹、两、束,并不是一比一的兑换比例。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客观上来讲辽国的存在为北宋挡住了女真、蒙古等更厉害的敌人,这个钱花的是值的。但问题在于宋朝同时花费大部分收入用于养军,战斗力还非常差,打西夏都打几十年。
北宋的体制,目的就是为了维稳,其它的什么都可以妥协。从神宗起、哲宗、徽宗都积极对外战争,消耗催垮了西夏,平了青唐,买回来了燕云。但辽国覆灭后北宋直面女真,被吊打。所以这个国策还是错的。至于北宋的商品经济的确繁荣,但东京城外的百姓生活并不好。北宋是把全国财富聚敛到东京一城。
北宋根本不是缺将,而是将领被束缚得太厉害,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带兵掌权的都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文臣,各种送人头。同时整个精英阶层从武转文,都去考科举了(文官不能造反啊),严重缺乏有素质的中下层军官。士兵又缺乏训练,练出来的精兵也是一次性的。例如西军,从仁宗时开始和西夏打,一开始各种大败,然后用堡垒战术和西夏打消耗战。后期好不容易练出一只强军,十年的时间就朽了,攻燕云时被耶律大石的两万残军吊打。要不是宋军这么弱,女真也不会有攻宋的野心。
宋辽息兵后北宋并没有裁军,相反军队越养越多,军费开支越来越大,以至于冗兵问题成为拖垮北宋财政的毒瘤。而与军队规模扩大成反增长的却是宋军战斗力的下降。宋辽长期和平的结果就是河北地区军队几乎成为流民收容所,以至于徽宗派童贯去收复燕云时,连辽国的残兵败将都打不过,也让女真人动起了南下灭宋的歪心思。
更可怕的是,通过岁币买和平的成功经验让北宋统治者产生依赖性。所以当女真人兵逼开封时,钦宗一门心思买和平,毫无抵抗的想法。结果靖康之变二帝北狩,比之永嘉之难更为不如。
签订和约后,宋朝在军事上很吃亏的。基于对辽国的不信任,宋朝在辽宋边境依然要维持大量军队。然而由于和约的约束,宋朝为免给辽国开战的口实,无法像以前一样在边境加固关隘城池,只能多植树挖湖泊意图阻碍辽军,非常被动。
而且辽国也非常不老实,经常拿着开战威胁宋朝增加岁币。澶渊之盟是让宋辽两国百姓亨受了几十年太平日子,但几十年马放南山也致使两国军队变成了废材,最后同归于尽,被女真消灭,得不偿失。又过百余年,历史重演,宋金息兵,两国又被蒙古消灭。古代生存环境恶劣,没有武力的保障的和平都不是真正的和平,想长久安逸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