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斩杀粮官王垕”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曹操为什么这么做?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人常说《三国演义》乃是“三分真七分假”,这倒不是说《三国演义》虚构成分太多,实际上其中所载大多均能找到出处,其整体故事脉络也与正史所载相差无几。《三国演义》最大的问题,在于为了突出人物性格,通常会对这些故事进行掐头去尾、移花接木、时空平移之类的再创作,改动往往不大但故事的味道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曹操斩杀粮官王垕”这个故事便是如此,该事件虽然出自于《曹瞒传》,但《三国演义》却对故事本身进行了细微调整,结果整个故事的味道都变了。

按照《三国演义》记载,曹操完全是过河拆桥

在《三国演义》中,这个故事出自于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彼时,袁术自立为帝,结果遭到各路诸侯围攻,其中曹操亲率十七万大军自北面攻打袁术,袁术派大将桥蕤领兵五万抵抗,结果被夏侯惇秒杀。袁术无奈之下自己离开寿春暂避锋芒,留李丰、乐就、梁刚、陈纪领兵十万分守寿春四门。

曹操统率十七万大军,每日粮食耗费极大,而麾下诸郡又遭遇旱灾,粮草接济不上,便想速战速决,奈何李丰等人闭门不出。双方对峙月余,眼看粮食将尽,便致书孙策借来粮米十万斛,但也只能解燃眉之急而已。

不久,管粮官部下的仓官王垕眼看粮草又要告竭,便跑去向曹操禀报,问道,“兵多粮少,当如之何?”

曹操便道,“可减少粮草配给,权且解一时之急吧。”

王垕又问,“如果士兵生怨,又该如何?”

曹操回答,“我自有良策”。

于是,王垕在分配粮草时,便改由小斛分配。而曹操则暗中派人到各营探听消息,得知全军将士皆生怨言,暗地议论曹操不是。

得知消息后,曹操秘密召见王垕,对其说道,“我想向你借一样东西,以安全军将士之心,还请你不要吝啬”。

王垕糊里糊涂的问道,“丞相打算借什么?”

曹操便道,“打算借你之头以示众。”

王垕大惊失色,说道,“小人无罪啊!”

曹操却说,“我知道你没有罪,但如果不杀你,军心必乱。你死之后,你的妻子儿女我替你养,你就不要忧虑了。”

王垕还想再说,曹操却已经招呼刀斧手将其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并出榜公示全军,“王垕故意改以小斛分粮,却暗地里盗窃官粮,如今已经按军法明正典刑”。

见到告示,全军将士的怨气这才开始消解。曹操借此事彰显了军法威力后,于次日传令各营将领,“如三日内不并力破城,皆斩!”并亲自到城下督战,各军将士用命,最终攻破寿春城,李丰、陈纪、乐就、梁刚全被生擒。

故事出自于《曹瞒传》,但细节略有不同

关于这个故事,在《三国志》中并未找到相关记载,但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却引用了《曹瞒传》的一段记载,而其中讲述的便是这个故事,其原文如下:

常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军中言太祖欺众,太祖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

从以上记载来看,《曹瞒传》并未明确指明这件事发生于何时,只是说曹操因连年征战导致粮草不足,便向管理粮草的主事官员询问该怎么办,那官员便表示可以减少粮草配给,以小斛分配粮食,曹操表示这是个好主意。

后来,军中开始出现曹操欺压将士的言论,曹操便又找来那个主事,表示只能杀了你来平息众怒了,于是将其处斩,并枭首示众,表示该主事是因以小斛分配粮草,盗窃粮草而被杀。

相较于《三国演义》,《曹瞒传》并未指出该事件的具体时间,也未指明被杀者的姓名,而且提出减少粮草配给的并非曹操,而是主管粮草的官员。

那么,该事件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了呢?实际上很难确定,虽然该故事有出处,且裴松之对其进行了引用,但真实性却很难断定。毕竟,《曹瞒传》乃是三国时期东吴人所作,而在当时那种落后的通讯条件下,一个事件从曹魏传到东吴,真实性还剩下多少,谁也没法保证。

而且《曹瞒传》明显带有贬曹的立场,正如该故事结尾所说,之所以将其记载下来,就是为了证明曹操的“酷虐变诈”。

当然,《三国演义》较之于《曹瞒传》则更进一步,不仅明确了具体时间和人物,将故事内容也进行了稍微改动,原本是主事提出的建议,变成了曹操的授意。于是,曹操便成为了一个下令减少配给,却最终将罪名推到主事身上,并以其项上人头作为严明军法、激励军心的工具,较之《曹瞒传》更为阴险狡诈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