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薛宝钗言行不一的根本原因在于,她在贾府挺不直腰
《红楼梦》薛宝钗言行不一的根本原因在于,她在贾府挺不直腰。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在贾家一住七八年,看似从容,实则并不开心。在她圆融的表象背后,内心的苦楚也是不足为外人道。
第三十四回,贾宝玉被打别人都说是薛蟠告发,薛宝钗回家和母亲薛姨妈一起劝导哥哥要省事。
虽说当时薛蟠确实受了“冤屈”,那事和他无关。却也说明薛蟠才是薛家母女的“敏感神经”。
薛蟠并不懂得自己给母亲和妹妹带来的压力,反而口不择言说薛宝钗“贪图”金玉良姻,心疼贾宝玉被打是胳膊肘往外拐。
薛宝钗听了哥哥的浑话,回去后哭了一夜,就是她在贾家多年委屈的缩影。
薛姨妈带着薛蟠和薛宝钗进京,有两个大的前提。
一个是薛蟠父亲死后,薛家处于半崩溃状态。薛姨妈一介寡妇只能靠着娘家强支撑。
王家虽然帮助薛家并不算难,也能得到薛家财产“反哺”。可若是再得到贾家的“势”,结合薛家的“财”,王家的权,就会更进一步。
于是,王家一力策划金玉良姻。薛家母子三人进京,实则是带着任务而去。
完成任务,薛家得到更强力的支持,薛宝钗有了归宿,薛蟠能够无忧。
完不成任务,薛姨妈一死,指望王家扶持薛蟠,势必不能!
另一个是薛蟠不成器,在金陵城胡作非为。为了一个丫头都能打死人命,势必不能继续留在南京为非作歹。
进京换个环境,也让他有个敬畏,不至于再为王称霸,也能省了一些教训和麻烦。
其实两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核心都是薛蟠。
薛蟠不成器才有后顾之忧。薛姨妈不放心儿子的未来,必然要未雨绸缪。牺牲女儿在所难免。
王家制定的金玉良姻计划,对薛蟠好处多多。薛家母女忍辱含垢“赖在”荣国府不走,就是因为走不了。
贾母为首的贾家人对薛家的“撵逐”一直没有间断。他们对贾家人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也并非没有感受。
可薛家母女别无选择。一旦离开贾家,薛宝钗与贾宝玉就再也没有机会。
到那时结不成贾家、王家和薛家的新铁三角。贾家、王家还是现状,薛家肯定就得崩溃,薛蟠将一无所有!
薛姨妈只有忍耐,薛宝钗尽管表面从容,内心却已经紧绷到了极限。有两件事就体现出她的“不自由”。
第一件事是她十五岁生日时,贾母给她张罗生日,却故意只给了二十两银子。
要知道二十两银子是贾家打发打抽丰的刘姥姥的标准,估计也是贾家打发这等人的价格。
贾母这二十两银子被王熙凤说“够酒的够戏的”,其实够打发“叫花子的”。
薛宝钗不傻,当然知道贾母有打发她们的意思。
于是在点戏时,借《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一出,五台山僧众不欢迎鲁智深,要撵逐他走,揭穿贾母不容薛家的真意。
薛宝钗绵里藏针,颇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针锋相对。
可惜,她到底年轻气盛,这番狠话注定实现不了!
再过一段时间,到了贾元春端午节赐节礼,打醮清虚观张道士提亲时,薛宝钗又一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曹雪芹尽管没写,可贾家那些人背后要如何议论?薛宝钗怎么能不清楚!
尤其当贾宝玉和林黛玉大闹一场后,薛宝钗受到的舆论攻击估计不下于“第三者插足”那般难听。于是便有了第二件事,让她彻底爆发了。
(第三十回)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薛宝钗听说贾宝玉说“他们”拿她比较杨贵妃,登时勃然大怒。“他们”是谁?是外头的男人,还是家里这些奴才们?
杨贵妃那般名声,她一个黄花大姑娘竟被人在外头如此诋毁,让她如何自处?
更让薛宝钗受不了的是贾宝玉笑嘻嘻和她说话的态度。
她是贾宝玉的表姐。这种话别人说给他听,就要断然呵斥,替她出头才是。可贾宝玉却还当笑话讲给她听。可知心理不尊重。
试问如果有人同样的话说林黛玉?他会如何!
所以,薛宝钗随后才借靛儿发怒:“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
贾宝玉对薛宝钗和薛家自是不够尊重的。
比如第二十六回,当众拆穿薛蟠说错了唐寅为“庚黄”。第二十八回,明知薛蟠目不识丁,还作那样刁钻酒令让他出丑,都与后面戏耍刘姥姥是一样的。
然而,薛宝钗说着那样的狠话,却依旧要没有骨气的留在贾家,继续像刘姥姥一样被调侃。只因她有一个不成器的哥哥。只因她有一个爱子如命,要牺牲她的妈妈。让薛宝钗根本就挺不直腰活着,奈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