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都有哪些过错?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是功绩最大的皇帝之一,在位二十三年,对外打出了“天可汗”的威名,对内也拥有“贞观之治”的美誉,还有诸如以善待功臣闻名,一年死囚犯全国仅有二十余人的政绩等等,唐以后的皇帝拿汉武帝为榜样的不多,但拿唐太宗做榜样却不少,他似乎就是个完美皇帝,当然,如果没有“玄武门事变”就更完美了,不过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人,皇帝这种政治生物就更不可能向完美靠近,本文就专门给唐太宗李世民挑挑刺,数落数落这位“天可汗”曾经干过的龌龊事。

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永远抹去不掉的黑暗历史

李世民再怎么努力成为明君,玄武门事变也是逃不掉的黑历史,在皇位继承人之争中落入下风后,李世民孤注一掷,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的某一天,率亲信在皇宫玄武门内伏击亲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在伏击一开始就亲手射死兄长李建成,李元吉也随后被尉迟恭射死,李世民在皇位争夺上唯二的两个兄弟卒。

随后,李世民安排尉迟恭强闯皇宫后苑,控制住父亲李渊,逼迫李渊承认李建成、李元吉造反作乱,拿到全国兵马指挥权的大义名分,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驱散东宫护卫部队,紧接着斩草除根,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儿子不分年龄大小全部杀光,从此,武德变贞观,李世民走上人生巅峰。

李世民夺位成功了,但杀兄逼父总归是谋逆,这也是困扰李世民后半生的重大问题,这个没法洗掉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抹黑李建成、李元吉这兄弟俩,尽量让自己多占据些道德制高点,然后努力让自己在皇位上的政绩更出色一点。因自己杀兄逼父,所以李世民对于后代子女之间的和睦相当重视,他的四子李泰在欲成为太子时,对他承诺将来杀子传弟,他马上废掉李泰,这就是心结难除。

霸占弟媳齐王妃杨氏,又因面子问题拒绝给其合法身份

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当日即清除掉李建成、李元吉家里所有的男丁,独留下女眷不杀,并在之后强行让李元吉的正妃杨氏成为自己的女人,两人还生下李世民的第十四子曹王李明,连儿子都有了,李世民想给杨氏一个名分,准备正式册封她为妃,魏征跳出来阻止:“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

辰赢是春秋时期秦国秦穆公的女儿,先嫁给了晋怀公,但被抛弃,秦穆公后来帮助晋怀公的伯父晋文公夺位成功,晋怀公被晋文公杀死,秦穆公又把辰赢嫁给了晋文公,还是做的正妻,一女二嫁,且先后嫁给侄、伯两人,对外名声很不好,读书人在礼仪上从来都是以此事为耻。

唐朝虽然有部分胡化的传统,不在意娶弟媳,但李元吉不是自然死亡,是被李世民杀掉的,现在李世民想纳杨氏为妃,难免后人会谣传,李世民是否是为了一个女人才杀掉亲弟弟?何况李世民还杀掉了杨氏所有的儿子(李元吉有五子,史书上没有记载其中是否有杨氏亲生之子,但杨氏作为李元吉正妻,名义上五子全是杨氏的儿子)。

这样一看,如果册封杨氏,李世民将来的名声就极不好听了,所以,李世民采纳了魏征的意见,牺牲掉杨氏的名分,这也导致一个尴尬的结果,他们两人所生的儿子曹王李明是李世民的儿子,杨氏却是李元吉的妃子,从礼节上,李明只能称呼杨氏为婶婶,好在后来李世民追封李元吉,并将李明过继到李元吉名下,这个时候,李明的亲妈终于算是成为亲妈了。

不经过详细审查,冤杀凌烟阁功臣之一的勋国公张亮

李世民以善待功臣闻名于后世,他亲自制定的凌烟阁功臣榜也是流传千古,但李世民在位期间还是杀过功臣的,凌烟阁功臣就杀过两个,一个是陈国公侯君集,一个是勋国公张亮。侯君集是因参与太子李承乾造反事被杀,这个事实清楚,没什么可说的,李世民在侯君集临死前的行为也算得上是有情有义。

勋国公张亮的被杀就有些草率了,张亮被处死的罪名大致是“崇信术士、迷信谶语、私养义子、试图谋反”,和道士走得近真不算什么,李世民自己晚年为求长生都“崇信术士”,玄武门事变时的最大功臣尉迟恭也修道且迷信术士,还是李世民鼓励的,李世民巴不得这些桀骜不驯的武将都在家修道,少出来招惹是非。

至于张亮养500个假子就更算不上什么了,当时的世家大族哪家没个几千人丁?为何独独找张亮的麻烦?无非是养假子在名义上和主人的更亲密一些,实际上和奴仆没啥区别。结果李世民很轻率的就断言:“亮有义兒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将作少匠李道裕上奏李世民,言不能以此给张亮定罪,被失去理智的李世民“竟斩于市,籍没其家”。

《新唐书》和《旧唐书》里面都有记载张亮的大逆不道之言,比如当着道士的面说“有弓长之君当别都”等。《资政通鉴》里面还记载有张亮对着道士扬言“吾臂有龙鳞起,欲举大事,可乎?”,这个龙鳞后来的考证其实是牛皮癣。张亮在玄武门事变前曾被李元吉抓起来严刑逼供,让他供认李世民欲谋反,当时的张亮死不承认,他知道祸从口出。

李世民继位后,张亮又在朝中打拼十几年,一直走到洛州都督、工部尚书的高位,史载其行政能力超强,这样的人政治敏感度应该是相当强的,怎么可能随口就在道士面前说出大逆不道之语?实际上是李世民在张亮被政敌举报后,没有仔细辨认就误认张亮有谋反的企图,冤杀后醒悟过来,但他不肯认错,所以授意他人将传言坐实到张亮身上。

怒砸魏征墓碑,反悔公主和魏征之子的婚约

魏征是贞观年间名气最大的名臣,是李世民善于纳谏名声的标杆,两人之间的君臣佳话从来都是后世帝王学习的榜样,魏征死的时候李世民还哀叹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事败,其时魏征已病故,但太子党羽中的侯君集和杜正伦(当时担任太子左庶子)却都是在魏征生前得到他的举荐,李世民以此判断魏征在生前就和太子结党,因此勃然大怒,不但砸毁了魏征的墓碑,还解除掉魏征长子和衡山公主(李世民二十一女,也是最年幼的女儿)的婚约。

李世民迁怒早已死去的魏征不仅仅是他举荐的人参与太子谋反,还有魏征在生前将自己和李世民奏对的谏章全部收集起来,被人揭发魏征曾将这些谏章给记录史书的臣子观看,希望将其作为史书中的正式记录,这在李世民看来是魏征踩着自己邀名,因此不能容忍。

文人希望留下身后名能有什么大罪?李世民自己也有专人记录和臣子的对话,比如后世流传的《贞观政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就是李世民刻意给后人留下的理政经验,同样也是邀名之举,他是只许州官点火,不让百姓点灯。虽然后来李世民有所悔悟,恢复了魏征的墓碑,但公主和魏征儿子的婚事却始终没有恢复。

为使李氏江山永固,以谣言冤杀亲信大将李君羡

李君羡被冤杀时的职位是左武卫将军,封武连郡公,实职是驻守玄武门,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守玄武门的将军肯定是李世民信任的将领,李世民曾夸奖李君羡:“君羡如此勇猛,强虏何足忧虑。”,即便是这样的亲信将领,被牵扯到李氏江山的稳固大计中,李世民也是毫不犹豫的杀掉。

史载:“贞观初,太白频昼见,太史占曰:“女三昌。”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古代的这种谣言是很受统治者重视的,隋朝灭亡前就是各种谣言先出来,然后天下大乱,豪门世家借势而起,所以李世民相当警惕,全力寻找谣言中所指的人物,而谣言所指之人很快就被李世民找到了。

史载:“太宗因武官内宴,作酒令,各言小名。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以君羡封邑及属县皆有“武”字,深恶之。会御史奏君羡与妖人员道信潜相谋结,将为不轨,遂下诏诛之”,对于李君羡来说,真的是祸从天上来,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就这么被冤杀,武则天上位后,赶紧的给这位替自己背锅的“五娘子”平反。

除上述事例之外,李世民在对待亲生儿子的态度上也是区别相当大的,贞观十七年,李世民的第五个儿子齐王李佑造反,失败后被李世民赐死,同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李世民却仅仅在将李承乾废为庶人后,驱逐李承乾到外州居住,都是他儿子,一个毫不犹豫地杀掉,一个感叹:“况乎冢嗣,宁不锺心!”,李世民这个父亲何其不公?

其实本文所讲多数事例只是一个皇帝必须要做的事情,有冤枉的也只能怨自己生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王朝,李世民除玄武门政变外,在后世最大的诟病还不是冤杀谁,是传言他删改史书,其实这个并没有历史记录,历史记载中只有李世民找褚遂良要《起居注》观看,被褚遂良和一旁的刘洎阻止:

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后人是从李世民继位的过程和实际需要,推测李世民或许大肆删改史书中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的那一部分,或许还有借改史书拔高李世民自己在建唐过程中的功勋和地位。但推测始终是推测,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史官自行脑补李世民的需要,给予美化描写,毕竟史官大部分都是李世民的亲信,李世民只需要默认和暗示就行。

李世民不论怎么说,也都是自古帝王里面做得最好的那一批之一,即便有所小节不妥也无伤“天可汗”和“贞观之治”的威名,本文说讲的大部分龌龊事其实也非真的见不得人,挑点小刺纯属闲暇笑谈,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逃不脱俗人的悲欢离合,偶尔犯些错误是绝对可以理解的,李世民终究还是后人敬仰的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