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临死前有哪些遗憾呢?为什么说不合理呢?
诸葛瞻临死前有哪些遗憾呢?为什么说不合理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如果说诸葛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抱有无数遗憾病死五丈原,那其子诸葛瞻便是千方百计想继承先父遗志,最后却只落得一个“靠父荫庇”的无能之辈头衔而“不得不”战死绵竹,此间酸楚,应当不下于诸葛亮的出师未捷。
无论是打三国杀当年读演义,每当看到这句话都像眼睛进了沙子一般,父亲的功名空前绝后,而自己却碌碌无为,最后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草草了却残生!
除黄皓而不得,守国土而不能
这两条罪其实完全可以归结为后主刘禅的懦弱,后主刘禅聪明不假,懂得自保、懂得享乐的人没有一个是傻子,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当年刘邦就是不想偏安一隅,所以才会进军关中,而刘禅不仅不想打仗,还成天玩乐,最重要的是过度宠幸宦官黄皓,将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抛之脑外。试想,一个皇帝不想杀的人,下臣说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守国土就别提了,邓艾就算偷渡了阴平,成都依然有粮草和军队可以周旋,静等东吴援兵,但刘禅根本不想打,直接投降,所以这两罪真怪不得诸葛瞻。
制伯约
虽然诸葛瞻临死前说了三罪论,其实好好挖掘一下就会发现,跟自己并不是直接的关系,那么罪二的制伯约合理吗?答案是不合理也合理。
不合理之处: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唯一传人,所学到的东西肯定是超过名过其实的马谡的,出兵法谋略之外,姜维的武艺还十分精湛,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他得到足够的支持,绝对是加强版的周瑜。
古代行军打仗的,要么是肌肉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将军,要么是运筹帷幄却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像姜维这样文武双全的可能只有前期的曹操、刘备、周瑜和后期的邓艾钟会了。姜维之所以数次北伐无功而返,还不是在于他本是个魏将,本事越大,受到的排挤就越多!
合理之处:
姜维虽然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不停北伐,但他本身是个好大喜功之辈,有点急于求成,所以才会不停北伐。不停出征只会空耗钱粮,并且姜维出征并不像诸葛亮那样赢多输少,他大多是惨胜,这对于本来经济实力弱于魏国的蜀国是雪上加霜!
当年周瑜赤壁大胜后名冠天下,孙权虽然知道他一切为了东吴,却仍然靠着鲁肃制衡他,足以见其高明之处,所以从此处看,诸葛瞻的罪二是成立的。
但是有一个事实是,姜维最后两次北伐是相隔了四年的,这三年时间依然没有缓和国力损失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这里面的最为关键的绝对不只是军事问题,姜维这个大将军当得显然不是得心应手的!
所以看得懂的朋友想必已经知道答案了吧,三国杀中诸葛瞻台词中的三罪论其实自己都不是罪魁祸首,只是强行将罪责揽在自己身上,体现出自己的伟大罢了,也可以说是一种古时的“凡尔赛”吧。只是这种表达方式是苍白无力的,作为诸葛亮的儿子确实是应该担起大任的,而不是最后头也不回地战死绵竹,由此可见,三罪论却好像又合理起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