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为何会出现皇帝、太子、太孙并立的现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讲诉的历史中,明成祖朱棣在确立皇太子是长子朱高炽后,又指定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从一家之主的身份上来说,爷爷选择一位更喜爱的家族继承人,这是很正常的,但从皇权的运行规则上来看,朱棣是公然剥夺了下一代皇帝选择继承人的权力。

朱棣喜欢长孙和次子而不喜欢长子是公认的事实,当上皇帝后,在皇太子的选择上一度在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之间犹豫,幸亏支持朱高炽且代表整个文官集团的大学士解缙除表态坚决拥护嫡长子继承制外,还提醒朱棣有个“好圣孙”,一言而定下太子之位。

朱棣自己或许也更希望长孙朱瞻基能继承自己的事业,多次亲征塞外时带上朱瞻基,对他尽力培养,在孙子身上抛费的心血远远超过实际上的皇位继承人朱高炽,还多次公开提醒朱高炽,别随便换掉我指定的继承人,《明史》中记载:

每语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朱高炽或许郁闷,或许高兴,郁闷的是自己不如儿子讨喜,高兴的是儿子是父亲指定的皇帝,那自己也就无忧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在皇太子还健在,但隔代多指定一位继承人的情况除朱棣这一次外,还出现过两次,分别是唐朝的唐高宗时期和明朝的明神宗时期。

唐高宗李治册封皇太子李显长子李重润为皇太孙

唐高宗开耀二年,皇太子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原名是李重照,后因避讳武则天的名字改为润)出生,唐高宗很兴奋,不但为李重润的出生大赦天下和改年号,还专门册封他为皇太孙,这也是历史上皇帝第一次在皇太子在世时隔代指定继承人。

唐高宗甚至想专门为皇太孙李重润设立独自的属官,只不过因为大臣的强烈反对才没这么干,由此可见唐高宗对李重润的厚望。可是这位皇太孙很不幸,仅仅一年后,厚爱他的祖父唐高宗去世,再一年后,他的皇帝父亲李显被祖母武则天给废掉。

本来能成为天之骄子的李重润在父亲的皇位被废掉一个月后,自己的皇太孙之位也被废除,他当时才两岁,其实什么都不明白。担惊受怕中,李重润长大成人,还熬到了父亲李显第二次皇太子,虽然他没有被武则天第二次确定为皇太孙,但他好歹是李显的长子,未来还是大有可期的。

可惜的是,他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被二张污蔑为“与其妹永泰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惹恼了武则天,十九岁时被亲祖母下令杖杀。这位被誉为“秀容仪,以孝爱称”的皇太孙后来被父亲李显追赠为“懿德太子”。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册封皇太子朱常洛长子朱由校为皇太孙

朱由校的这个皇太孙有些争议,他是隔代公开宣布指定的皇太孙,《明史》里面就一句话:“四十八年,神宗遗诏皇长孙及时册立,未及行”,就是说明神宗临死之前才确定,但没有举办册封仪式,不过颁布遗诏的时候,明神宗还有口气,勉强算是三皇并立。

其实明神宗并不喜欢朱由校的父亲朱常洛,他想让郑贵妃所生之子福王朱常洵做太子,故而对朱由校这个孙子并不待见,没有想过要培养他,以至于身为皇长孙的朱由校都成年了还没有读过什么书,这大概也是后来成为天启皇帝的朱由校在治国上面没什么本事的原因吧。

朱由校的父亲朱常洛的皇太子之位还是在群臣和皇太后李氏的力保下才勉强维持住,为此,明神宗甚至气得三十年不上朝,所以,明神宗册封朱由校为皇太孙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可他为什么要在临死之前搞这么一出?原因很简单,是他的母亲李太后临终前要求的。

明神宗和群臣斗法几十年,群臣能占据上风的原因之一就是李太后也坚决支持皇长子朱常洛,可李太后死在明神宗之前,她担心自己死后,群臣拿固执的儿子没办法,朱常洛的太子之位被颠覆,所以留遗言要求册封皇长孙朱由校为皇太孙,希望来个双保险。

明神宗虽然和李太后在继承之事上有不和,年轻时也被母亲和张居正联手压制,但毕竟是亲生母亲,到自己也要死去时,想着反正也改不掉了,干脆的遵从母亲的遗言下了圣旨,也算给九泉之下的母亲一个交代,朱由校才正式被确定为隔代继承人,而他的父亲在做了一个月皇帝后驾崩,他正式成为天启皇帝。

一般来说,皇帝是不会隔代指定继承人的,因为皇位继承的风险性太大,而且哪个皇帝都不愿意自己的继承人让别的皇帝来确定,历史上的这三位皇太孙的确定原因各有不同,唐高宗是欣喜若狂,明成祖是不喜欢长子,明神宗是遵从母命。

而且历史上这三位皇太孙和他们的父亲都不算长寿,李重润没能等到继位,父亲被毒死,朱瞻基和朱由校的父亲也都只当了几个月的皇帝,自己继位后也没能高寿,明宣宗不到38岁驾崩,明熹宗22岁驾崩,这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隔代指定继承人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