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才华横溢,为什么不去考取功名呢?
徐霞客才华横溢,为什么不去考取功名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那个只有通过科举才能出人头地的时代,徐霞客才华横溢,游历全国,最后还差点客死他乡,背后有何渊源?
在那个读书人只有参加科举才能发达的时代,徐霞客为什么会选择与众不同的道路?这和和他命运悲惨的高祖徐经关系密切。
1498年,徐经胸怀梦想赴京赶考,遇上了江南第一才俊唐伯虎,两个人相遇后惺惺相惜,大有相见恨晚的感慨,两人进京后同吃同住,那时候两人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心直口快,可又志同道合。
在一次闲聊时,许多同科考试的同学问唐伯虎会考什么内容?唐伯虎毫不保留的将心中想法和盘托出,徐经也在一旁表示认可。万万想不到,果真被唐伯虎说中了,考试结束唐伯虎还自认为自己必能高中,谁料想等来的却是一场官司。唐伯虎以泄露考题被抓捕归案,一时间,官府谣言四起,明孝宗闻听后龙颜大怒,为了平息这次考试作弊案,立即撤销了唐伯虎和徐经的仕籍,并传出圣旨,此二人终身不可再报名参加科举。就这样,徐家被唐伯虎连累。
本来对官运信心满满的徐经,险些被此次考试作弊案连累身陷牢狱,回家后的徐经,对科举心如死灰,并对两个儿子的学业不管不问,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走仕途之路,自此,这也变成徐家的家训家规,一直传了下来。
到徐霞客父亲徐有勉这一代,不但无意于科举,反而整天游山玩水。亲朋劝他买官,他不但拒绝,而且还从来不和权贵交往。有其父必有其子。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徐霞客也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孺子不可教”的人。
徐霞客整天就看一些山川地理的闲书,从不看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在私塾念书时,还偷着阅读《水经注》,但是徐霞客的父亲对此事不但不管还大力支持,他对儿子的要求很宽松,教导儿子不必在意功名,不必拘泥于圣人之言。所以徐霞客虽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但是却不热衷于功名。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探险家、地理学家,陶渊明则是东晋文学家,相隔久远。但在他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他们都绝迹官场,都寄情于山水之间,都被世人称为“高士”,都是清高不染的文人典型。徐霞客不逐功名,不交权贵,陶渊明有禄不享,弃官归隐,将一曲“富贵非吾愿”传名后世。正是由于这二人在精神上高度相似,才将二人同归于古代“高士”。
徐霞客与陶渊明虽然都远官场,但从根本上看二人都有“大济于苍生”之抱负。徐霞客正是读了陶渊明的书才发出宏愿,“大丈夫应当走遍天下,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怎能限于一地终老此生”这话出自于献身远游考察的徐霞客之口。
徐霞客的“济苍生”,包括揭开“多为图经志籍所蒙”的山川面目,更有实际含义。正因徐霞客的济世含义丰富而广阔,才使他在政治上难展抱负时不至于无所依托,也正因此,他的“乐山水”与陶渊明有质的区别。
虽然徐、陶二人都寄情山水,但陶渊明仅是从中追求精神安慰,而徐霞客则是求真知。徐霞客实际上是寄情科学。
从总体上看,徐霞客的处世方式与陶渊明相比,具有明显的中庸色彩。在个人与社会的功利与道德、济世与避世之间,陶渊明用“天命”弥补,徐霞客则走了一条折中的道路,以至于千百年来都被人们赞美。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