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不愧为一代帝王,临终前的三大举措保住大汉江山407年

汉朝是个传奇,第一寿命最长,第二影响非常大,第三疆域非常辽阔,通西域,开拓岭南,而且一切都要归功于开国帝王刘邦,他临终前的三大举措保住大汉江山407年。

作为开国君王的刘邦,一生过得其实并不轻松。

早年混迹乡间,做个流氓无赖,中年奋起造反,经过数年争斗成了天下之主。

当了天下之主之后,刘邦依旧不得清闲。

无数的异姓王需要他铲除,无数的内忧外患让他伤神费力,勋贵外戚的影响力也让他寝食难安,自己家老婆也是个狠角色。

这无数隐患,配合自己孩子那懦弱的性格,当然让他深感不放心。

他死后,这一系列问题,也是一个个爆发。

汉朝初建短短半个世纪中,就有吕后外戚专权、功臣集团诛杀诸吕政变和七国之乱的爆发。

这三次危机,每次斗争都惊心动魄,非一般帝王可以摆平,但诞生没多久的汉朝,一次次安然度过危机不说,还越发的强大。

这一切,除了后人努力之外,刘邦的安排也起来决定性作用。

那么刘邦到底安排了什么,就需要将时光拉回汉朝初建的时候,刘邦为自己的帝国构筑的权利铁三角了。

三角关系无疑是最稳固的关系,也是王朝权利制衡最为有利的关系。

汉朝初期的政局铁三角是什么。

答案是,皇权、勋贵功臣和外戚。

皇族处于最高地位,勋贵和外戚相互制衡,皇权用超然于外的身份,通过制衡拉拢维系皇族高高在上的地位,这就是刘邦给汉朝构筑的权利格局。

为了构筑好三角关系,刘邦在晚年进行了三大举措。

第一大举措:分封树藩

所谓分封树藩,意思就是将刘姓皇族子弟分封到各个地方做藩王。

刘邦对于立国之初的汉朝,施行的是“郡国并举制”,汉朝天下即有郡县制,也有郡国制。

为何会用混合制度作为汉朝制度,就不得不说是吸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

秦国的快速灭亡,除了暴秦不得民心之外,太过急切的郡县制也是原因之一。

郡县制确实先进,但太过先进的制度需要过渡期。

一刀切的郡县制,会因为区域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还有万民期待的不对等引发各种问题。

最后各种问题累积之后,又会因为过快的中央集权,在暴政加持下,造成各地方的动乱。

简言之,没有过渡期的超越时代政治制度,会让新生帝国变成火山口一样的存在。

当秦始皇去世之后,这一切弊端就出现了。

中央政府看似集权,却无力控制地方,然后星星之火变燎原,秦帝国二世而亡。

这历史教训,让后继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于是,号称汉承秦制的西汉,却在政治制度上,采用了和秦帝国截然不同的方式,郡国制。刘邦主政的时候,将大块大块的周边区域,划分成了诸侯王的领土,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和亲属们。

这样做的目的也有二个。

第一:通过郡国制的设置,减轻中央政府负担的同时,依赖分封的诸侯王,间接统治广袤的国土,让周边区域恢复经济,凝聚民心。

第二:通过郡国制的设置,将大片的疆土掌握在刘姓诸侯王的手中,让刘姓子孙四散到全国各处,牢牢把控住大汉江山的刘姓基本盘。

这两大目的,在后续成了汉朝续命神器!

按汉文帝时谋士宋昌所言就是: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

这一切,让大汉王朝历经劫难,依旧不改刘姓皇族。

诸吕之乱的时候,刘姓封王出力不少,王莽乱政的时候,收拾江山的依旧是长沙王后裔刘秀,就连三分天下的时候,中山靖王后裔刘备也差点复活汉朝。

(刘邦白马之盟)

第二大举措,白马之盟。

白马之盟到底是什么?按《史记·吕后本纪》所言,就懂前因后果了!

太后称制,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史记·吕后本纪》

这记载的意思是,吕后称制专权之后,意图封吕家人为王,就询问右丞相王陵。

参与过白马之盟的右丞相王陵,一看立马反驳说,按照白马之盟的说法,不是姓刘的就不能称王,真要称王天下共击之。

这言外之意就是,即便你是吕后,是天下的掌控者,也不能破坏这规矩。

这段话无疑分量很重,间接体现了刘姓皇族和勋贵功臣,那休戚相关的共同利益。

虽然后来勋贵功臣迫于形势忍了吕家人称王,可他们的反击,却让吕后万劫不复。

换言之,这是刘邦在世的时候,用自己的影响力将自己的曾经一起奋斗的老哥们,绑上了自己的刘姓皇族战车。用他们的影响力,抵消来自外戚集团的威胁。

经过一场血盟之后,才有了勋贵功臣们和刘姓皇族后续配合默契的诛吕行动。

(平定诸吕之乱)

当然,光给勋贵功臣义务不给他们实惠也是不行的,白马之盟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诠释了盟友如何产生。

这句话就是: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国以永存,施及苗裔

这话的意思是说,即没有功劳,又不是皇帝册封的爵位,你们不要顾虑可以去消灭了他,只要我大汉王朝存在,你们这些勋贵功臣的后代,就永远有官职和权位。

这言外之意就是,皇族和勋贵的后代,才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受益人,至于后来者,只要他们没有特殊贡献,就不能成为利益均分者。

刘邦用白马之盟中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协议,让勋贵功臣成了大汉王朝的压舱石,这手腕绝对高明啊!

因为后续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外戚篡权还是藩王谋反,这些勋贵后裔都是汉朝皇族的最大帮手。

平定诸吕之乱的周勃不就是勋贵功臣吗?

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不就是勋贵功臣之后吗?

第三大举措,扶持外戚。

刘邦临死之前,最不放心的是手下的两大势力,这两大势力还是手心手背的关系。

一个是自己皇后外戚吕家,一个就是勋贵功臣那些老哥们。

刘邦当时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这两股势力合流,进而践踏皇权。

为此他临死的时候,还下令陈平处死忠心耿耿的樊哙,目的就是通过处死樊哙这个跟勋贵还有吕后势力关系莫逆的人物,让两帮人没有合流的可能。(樊哙是吕后的妹夫)

刘邦这件事办得很无奈,无奈的根源就是深知自己儿子汉惠帝刘盈的秉性。

那不是一个杀伐决断的帝王,反而是个乖宝宝。

吕后或许会为了母子关系,迁就汉惠帝,但吕后如果不在了,汉惠帝压制得了吕后的势力吗?

他们要是作乱,汉惠帝还是皇帝吗?

同样,汉惠帝能压制勋贵集团吗?他有那个能力吗?

于是,绝对不能让他们两股势力合流,这就是刘邦临死前最大的心愿。只有让他们内斗,才有皇权的稳固,而这就是刘邦的如意算盘。

有刘邦建国之初的安排在前,后世的汉族皇帝们,对于外戚势力的态度也是如此。

在汉朝,有着无数强大的外戚势力、

比如汉文帝时候的窦氏家族。

比如汉武帝时候的卫子夫家族。

他们都是皇帝稳定朝据的重要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制衡力量。

可惜的是,权力制衡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有利于皇权稳固,用得不好就有可能万劫不复,西汉最后就因为外戚专权,让王莽成立了新朝。

但,这和刘邦的关系已然不大了。

为了自己儿子能顺利掌权,刘邦在建国之初开始谋划,在生命最后数年依旧不忘布局,真可谓远见非常。

郡国制度设置,让刘姓皇族成了当时天下无可争议的最大势力,保全了刘姓江山的生命力。

白马之盟达成,让刘姓皇族和勋贵功臣成了利益共同体,他们合力保全汉朝江山百年稳固。

外戚集团的出现,构筑了汉朝政治铁三角,让三角稳定制衡成了终汉朝始终的主旋律,唯一的区别或许是东汉时代,这外戚铁三角有时候换成了宦官。

如此手腕一说透,就能懂,刘邦为何能当帝王了。

他虽然是流氓出身,但在长久的政治生涯中,不断学习,弄懂了当帝王的套路和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