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卓敬是什么来历?历史上的他是个什么形象?

卓敬是明初著名才子,明洪武二十一年榜眼及第,官至户部右侍郎。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为了如何削去最强藩王朱棣而忧心忡忡时,户部侍郎卓敬向其献上了一条妙计。可建文帝对此妙策弃而不用,导致朱棣夺位成功。那卓敬之策到底有多么厉害

一,直言敢谏

卓敬出身浙江瑞安的一个大户家庭,自小就受到良好教育,不仅十分聪明,还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而过目不忘,被人称赞为“奇儿”。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卓敬前往南京参加科举考试,高中二甲第一名,被授予户科给事中之职。当时明朝建立没有多久,制度还不完备,诸王的服饰与车马都与天子十分接近。

卓敬性格耿直而无所畏惧,便向明太祖朱元璋进谏说:“京师风俗是天下人的典范,陛下不早些分清诸王的等级威严,而让他们的服饰与皇太子等同。那岂不是嫡庶不分,尊卑不别,怎么号令天下呢?”

朱元璋听了,觉得卓敬所言有理,本就对性格豪放,长相俊美,善于言谈,知识广博的卓敬十分欣赏,自此对他更加重视。然后卓敬就在朱元璋的提拔下步步高升,到洪武末年一直升任到正三品的户部侍郎,可以说是位高权重。

二,削藩有策

建文初,敬密疏言:“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年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明史·卓敬传)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准备对叔叔燕王朱棣动手,卓敬于是上奏说:“燕王才智超群,雄才大略,与太祖高皇帝相似。北平地势险要,兵强马壮,金朝与元朝就是由此兴起。现在应该把燕王徙封南昌,即使燕王作乱,那也容易控制。”

第二天,建文帝亲自召见卓敬,向他询问对策。卓敬便力劝建文帝采纳自己的建议,说这是削弱燕王的最好办法。可建文帝素来与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二人交情深厚,最信任的谋士自然也是二人,便向二人征求意见。可能就是在二人的极力反对下,建文帝便搁置了卓敬之策。

姚广孝故与敬有隙,进曰:“敬言诚见用,上宁有今日。”(明史·卓敬传)

卓敬的策略可以说是“妙策”,如果建文帝采纳,朱棣夺位必然不可能那么顺利。如果朱棣前往南昌,那就失去了北平的根基与羽翼,自然不可能发起靖难之役,只能乖乖的做藩王;如果朱棣拒绝,那就是公然抗旨,建文帝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削去他的爵位与护卫;如果朱棣起兵,那就是公然反叛,更没有“清君侧,靖国难”的正当性,自然无法夺取天下。

朱棣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谋士姚广孝起了很大的功劳,就连足智多谋的姚广孝都对卓敬忌惮不已,认为建文帝如果采纳卓敬之策,那朱棣绝不可能夺位成功,可见卓敬的建议是削藩妙策。

三,不屈被害

不久燕王朱棣就发起靖难之役,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入南京自立为帝。然后朱棣派人捉拿卓敬,责备他离间自己与建文帝的骨肉亲情。卓敬于是反驳说:“可惜先帝不用我的策略,不然你怎么能篡夺天下。”

敬立朝慷慨,美丰姿,善谈论,凡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博究。成祖尝叹曰:“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明史·卓敬传)

朱棣听了十分生气,命人将卓敬关入狱中。但朱棣爱惜卓敬的才能,便让人以管仲、魏徵在旧主死后侍奉新主的例子劝说卓敬,让他为自己效力。但卓敬以忠臣不事二主为由,坚决予以拒绝,只求速死。

姚广孝曰:“昔吴王不杀范蠡而蠡卒灭吴王,衍不杀石勒而勒终杀衍,使敬言见用,陛下岂有今日哉?”遂不屈死,临刑神色自如,经宿其面如生。(国朝献征录·卷三十)

姚广孝曾与卓敬有过冲突,便力劝朱棣将卓敬杀死,以免留下后患。朱棣无奈,只得下令处死卓敬并灭其三族。卓敬死时面不改色,堪称一代忠臣楷模。

当时朱棣曾派人查抄卓敬的府邸,发现其十分清廉,家里除了几幅书画之外并没有什么其他值钱的物件,朱棣于是感叹说:“我大明养士三十年,不辜负君主的,只有卓敬一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