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执意将皇位传给皇孙朱允炆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说到朱元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率军控制了北京全城,监禁总统曹锟,修订《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溥仪帝号,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至此,紫禁城才成为全国人民的公共财产。
1925年,民国政府组织文人清点故宫文物,其中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在清宫之中发现了一本朱元璋密件——《太祖皇帝钦录》。《太祖皇帝钦录》记载的全是朱元璋对藩王的圣旨或函件,共一百零六件,内容多是《明太祖实录》所没有记载的,由于属于皇家密件,没有经过史家春秋笔法的“润色”,所以暴露出许多不为人知的皇家辛秘,其中就有朱元璋为何执意传位皇孙朱允炆的另一真相!
关于朱元璋为何传位朱允炆,明史答案是“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在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朱元璋眼里,朱标去世之后,自然应该由朱允炆继位。但实际上,朱允炆并非嫡子,而是由庶长子升级为嫡次子!
朱标一共有五子,按照年龄排序是:朱雄英(1374年出生)、朱允炆(1377年)、朱允(1378年)、朱允熞(1385年)、朱允熙(1391年)。其中,常遇春长女常氏是正妃,育有二子,为朱雄英、朱允熥;次妃吕氏育有三子,为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
因此,朱雄英、朱允熥才是正儿八经的嫡子,朱允炆只是庶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应该优先传位朱雄英或朱允熥,其次才会考虑朱允等,那么为何朱元璋却传位朱允炆呢?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悲剧。
1378年,朱允熥出生,但第二天生母太子妃常氏去世,四岁的朱雄英和刚出生的朱允熥,就成了没娘的孩子。正妃常氏去世之后,吕氏上位,成为东宫之主,朱允炆升级为嫡子。四年之后,嫡长子朱雄英去世,于是朱允炆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子,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就传位皇孙朱允炆。
在这一过程中,最悲剧的是原来的嫡次子朱允熥,由嫡次子降级为嫡三子。因为朱允熥的独特地位,所以朱允炆、朱棣都非常提防朱允熥,此君几乎一生悲剧,暂且不谈。
以上解释看似完美,但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比如:朱元璋为何不传位更正统的朱允熥,朱元璋为何看不到“弃子立孙”的危害,而执意传位朱允炆?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朱允熥,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应该更与朱元璋提防外戚做大有关,朱允熥的外公是常遇春,舅爷是蓝玉,而常遇春与蓝玉在军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朱元璋害怕自己死后,朱允熥根本控制不了外戚势力尤其是蓝玉。相较而言,朱允炆母亲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宋末名将吕文焕之后,为元朝显贵一族,但却在明初没什么势力可言,因此朱允炆没什么外戚威胁。朱元璋提防外戚的思路,后来也成为明朝选妃的原则,基本上只选小门小户之女。
而朱元璋为何看不到“弃子立孙”的危害,执意传位朱允炆?1925年发现的《太祖皇帝钦录》揭开了另一真相,朱元璋或许不是没有考虑传位儿子,只是最终无奈才传位朱允炆!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子,其中有五个嫡子,分别为太子朱标、嫡次子秦王、嫡三子晋王朱、嫡四子燕王朱棣、嫡五子周王。对帝王家来说,嫡子和庶子在名分上有重大差别,因此太子朱标去世之后,如果朱元璋有意传位儿子的话,那么基本上只有四个选择。但根据《太祖皇帝钦录》的记载,朱元璋实在不敢传位这剩下的四个嫡子。
首先来看秦王朱樉,是嫡次子,只比朱标小一岁,封地西安,被称为“天下首藩”,1389年被授为宗人令,皇室宗亲都归朱樉管,深得朱元璋喜爱,朱标去世之后,朱樉最可能获得继承权,但《太祖皇帝钦录》却揭开了朱元璋对朱樉的真实看法,让朱樉彻底告别了皇位。
《皇明祖训》中,朱元璋要求子孙坐卧有度,但朱樉不睡寝宫而睡门边,且行事多有荒唐,因此朱元璋责骂他:“予此观之,非人所为, 禽兽也”。朱元璋为人节俭,朱樉却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并屡教不改,因此朱元璋批评朱“今朕见在,尔不晓人事,蠢如禽兽”、“设若朕身后日久,尔蠢若是,非是为兄者之过,乃尔自取之也 。”面对朱元璋的评判,朱樉却我行我素,1395年朱樉去世之后,朱元璋亲自操刀为儿子写了一篇祭文,列举了他二十八条罪状,最后一句话是“为何你不修养德行,以致殒身,故赐谥号为愍。”显然,朱樉让朱元璋非常失望,朱元璋不可能传位于他。
其次是晋王,九大塞王之一,封地太原,能力很强。《太祖皇帝钦录》中的106件密札,有96件与晋王朱棡有关,其中多数是朱元璋传授晋王带兵经验,如何备荒备战,如何节制将领之类,因此晋王朱棡可谓简在帝心。
但朱元璋给晋王的密札中,却有几次提及了燕王朱棣,部分内容值得玩味,其中一条讲述的是晋王下属侵占燕王果园,赶走了燕王的管理员,于是燕王向朱元璋告状。这一条消息看似无伤大雅,但实际背后却可能惊心动魄,原因很简单,晋王与燕王关系可能很差。
为了撮合两人,朱元璋让晋王与燕王(封地北京)一同进京,创造机会让两人交流。但可惜的是,晋王与燕王关系一直貌合神离,原因在于晋王深得朱元璋喜爱,在九边之中是次年长的藩王(秦王不堪重要),多次成为进攻残元的军事主官,朱棣受其辖制等,因此晋王是朱棣的“拦路虎”。朱棣靖难成功之后,流传的一本《奉天靖难记》中,记载燕王朱棣告发晋王谋反,所谓“遂僭乘舆法物,藏于五台山”等,足见两人关系一直非常紧张。
晋王与燕王关系紧张,让朱元璋只能舍弃二人,因为不愿兄弟相残的事情发生。其实,这就如同唐太宗传位李治时一样,李治性格温和,与兄弟感情都很好,传位李治的话,其他儿子得以保全,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第三是周王朱橚,《太祖皇帝钦录》提及很少,但这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政治情商不太高,基本告别了皇位。
历史上的,在欧美学术界名气很高,主要源于《救荒本草》此书,这本书共记述植物414种,其中近三分之二是以前的本草书中所没有记载过的,是我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美国科学史家萨顿在《科学史导论》指出,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他的植物园是中世纪的杰出成就,他的《救荒本草》可能是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
总而言之,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的选择并不多,剩下的四个嫡子都不省心,综合考虑之下,也只能传位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