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赵光义谋杀赵匡胤在《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如何记载的?

赵光义谋杀赵匡胤在《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如何记载的?接下来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记载了从东周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计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的历史。

因为本朝不修本朝史书(只记录)的惯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没有记载北宋的历史,可在南宋的宋孝宗时期,却有一部承接《资治通鉴》,且记载了完整北宋历史的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获准刊印发行。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南宋名臣李焘编撰,李焘在书中记载北宋初期的那场皇位继承纷争时,还是比较大胆的,他在书中隐晦暗示了宋太宗赵光义谋杀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得位不正。关于宋太祖死去的那一夜,书中是这么记载的:

癸丑,帝崩于万岁殿。时夜四鼓,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邪?”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

从宋皇后使王继恩召赵德芳,到王继恩却去找了赵光义入宫,再到宋皇后愕然、害怕和臣服,隐晦指出了赵匡胤实际上没有传位给赵光义的事实。这段记录本来是记载于司马光所写的笔记《涑水记闻》里面,李焘完整的搬到了自己写的书中。除此之外,李焘还在几处记载中,暗示宋太宗杀了宋太祖的两个儿子。

《涑水记闻》只是笔记,《续资治通鉴长编》却是正统的史书,书中的言论是要盖棺定论并流传后世的,且李焘将《续资治通鉴长编》递交给宋孝宗赵昚审阅时,宋太宗后裔、宋高宗、太上皇赵构还活着,但宋孝宗却依然审阅通过,允许《续资治通鉴长编》刊印发行。

其实,关于宋太祖死于“斧声烛影”,且没有传位给宋太宗赵光义的传言,在北宋很有市场,但大多都是士大夫们私下闲聊,再就如司马光这样的史学家记录在私人笔记中,对外还是隐瞒的,可为何宋孝宗却在宋高宗还健在时,允许揭露这个事件?

这实际上要从宋孝宗和宋高宗的关系说起,宋孝宗是宋高宗因无子继嗣而从宋太祖一脉子孙中挑选出来的继承人,宋高宗从流落到民间的众多宋太祖后裔中选出了宋孝宗继承皇位,宋孝宗是十分感激的,这从他后来的谥号是“孝”就可以看出来。

但尊敬和感激却掩饰不了宋孝宗跟宋高宗在政治理念上的重大分歧,众所周知,宋高宗在对金国的态度上,是比较坚定的投降妥协派,可宋孝宗却是坚定的主战派,为此,双方在亲情上和谐面对的同时,在政治上却始终在争斗。

这种争斗贯穿整个宋孝宗执政时期,一般来说,在两人矛盾要激化时,都是宋孝宗主动妥协,毕竟,孝道是宋朝时最大的主流价值观,宋孝宗无论如何都是宋高宗名义上的儿子,且没有宋高宗,就没有宋孝宗的皇位,双方面对面时,宋孝宗天然就处于弱势。

在政治上,宋孝宗是满怀怨气,但又找不到发泄的地方,对着宋高宗发脾气?宋孝宗是坚决不会干的,只能隐晦的反击,比如,抹去宋高宗杀岳飞的事实,以被秦桧陷害的名义为岳飞平反,再比如审阅《续资治通鉴长编》时,默许宋太宗的不堪往事公之于众。

这是在暗示宋高宗,皇位已经传回到宋太祖一脉,希望宋高宗能在政治上退让,否则,南宋的史官没准会怎么写宋高宗这个投降皇帝。且在宋朝的民间,本就有同情宋太祖一脉的舆论,宋高宗还不方便就这个事去跟宋孝宗公开争论。

民间的呼声心向宋太祖一脉和主战的宋孝宗不说,争论得越多,《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隐晦记载的事件或许越争论越明白,宋高宗作为宋太宗的后裔,当然不愿意祖宗的不堪往事被揭发的太多,只能默默吃下这个哑巴亏。

这大概就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刊印时,没有删除有暗示宋太宗阴谋夺位事件记载的原因,宋孝宗因“孝”无法跟宋高宗公开决裂,在战与和之间又跟宋高宗有严重分歧,只能采取认可公开发行的史书中贬低宋太宗的方式表达不满,虽然政治上继续压抑,但也算是出了一口心中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