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是如何在海棠诗社展现自己的才华的?

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是如何在海棠诗社展现自己的才华的?这是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海棠诗社,是大观园里一个独特的存在。从这一个平台,“生出多少故事来”(《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结社之后,曹公并没有按照“每月初二、十六这两日”的规程给我们展示这个小环境的风采,对起社着墨并不算多。但也就是这有限的几次,已经给了我们无尽的惊喜和馨香。

但是,这风采展示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高光时刻,并不是“说走就走”、率性而为就能实现的,总归离不开场面上看不见的苦心谋划和周密准备。

我们就以“菊花诗”那次为例来说一说。

大观园里的兄弟姐妹队伍中,有一个类乎“编外”的积极成员——湘云。诗社成立和第一次活动,这姑娘未能躬逢其盛。一个偶然由头,宝玉想起了这个“挂金麒麟的姐儿”(《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登时感到“这诗社里若少了他,还有什么意思”——说得不错啊!

加之得知对方也是个着急性子——“史姑娘说,他们作诗,也不告诉他去,急的了不得”,宝玉雷厉风行,“逼”了老祖宗两次,总算接来了湘云。

这“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的新成员,大家都甚是欢迎。而且新人下车伊始,大展奇才,竟“等不得推敲删改”,在“一面只管和人说着话”的情况下,“依韵和了两首”,而且并没有落入“必要重了我们”的窠臼!这真是令大家惊喜——“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的事情了。

不过,“明日先罚我个东道,就让我先邀一社”,话好说,事却难办。

这“比不得你们自在,家里又作不得主儿”的人请客,光有热情不行。所以“说了半日,皆不妥当”,一俟被点出“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不够”的软肋,不由得“踌躇起来”——说白了,是着急起来。

幸而天无绝人之路,每逢这类事情,总有善解人意、虑事周详的宝姐姐出场。

先看这前提设定——“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

要言不烦啊!这几乎是可以囊括所有这类活动筹备的基本原则了。不管读者愿不愿意承认,事情就摆在那里,宝钗就是有办事之才。

先看物质准备。好吃的有的是,关键还得对路才行,否则珍馐美味也都浪费了。“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这个由头一出,多大的事在大观园里也都是正事;“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既给老太太品美味,又给王夫人带面子,还没涉及诗社,已经一举两得了。

宝钗把事情都想通透了,才“有个主意”——吃“田上出的好肥螃蟹”,而且“要几篓极肥极大的”,加上“几坛好酒”“四五桌果碟”,这安排一摆出来,以极会享受生活的贾母为首,一干人等肯定都是“倒是他有兴头,须要扰他这雅兴”的态度——活动的架子,这不就搭起来了?

而且,还回避了正式活动的名头,“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显着重心在请众人吃螃蟹、赏桂花,然后“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做不得的”。

这措置,真叫个“瞻前顾后,自己便宜,大家有趣”。有美酒、有香果,还有螃蟹——听着就让人高兴。

但是光有物质准备不行。如果仅仅是一顿美味饕餮,甚至胡吃海塞,那就落了下乘,这可不是曹公笔下诗社主角的风范。于是又开始研究诗题——“夜拟菊花题”这才书归正传。

这里,宝钗身上的大家闺秀气质又一次挥洒洋溢了出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话不在多,却是打中了诗词创作的一些时弊。

从古至今,确乎有那么一些诗人,在具体技巧上下功夫过逾,而往往忽视了根本的立意。虽然也造成了一些令人有些深刻印象的诗句,但细细想来,总不免舍本逐末之虞,伤了诗作安身立命的本源之道,终是憾事——这是我们对宝姐姐说辞的评论,但又何尝不是对曹公诗词见解的体会呢?

湘云开题不错,“昨日作了海棠诗,我如今要作个菊花诗”,但操作起来又确乎不免落于俗套之虞。

然而无须发愁,宝姐姐有办法。菊花诗的俗套,无非是咏菊要以菊花为主,兼之抒发人之情感。宝钗“想了一想”,打了个颠倒,以人为主,“又是咏菊,又是赋事”,“又新鲜,又大方”,一下子就别开生面了。赞一个!

思路一开,东西就来,七凑八凑就是“一打”十二个。宝钗还不让这些题目形单影只、孤零零站着,而有个“连续剧”思维,“编出他个次序先后来”:“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看官们,这十二个“菊”,连环跳跃、彼此辉映、错落有致、高潮迭起,“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

虽然这仅仅是诗题,然而未有好题、何来佳作?“夜拟菊花题”的成果是这般丰硕,以至未曾见诗句,已经让人有个等待、期盼、巴望、焦急的心思了!我们钦服宝姐姐、云姑娘,对实际的出题者——我们的曹公,更是远远超过了“五体投地”的心情。

作为锦上添花的一幕,宝钗又提出“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只出题,不拘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以此难人”——这里实际上是一个诗与人的关系,应该“诗是人的诗”,而不是“人是诗的人”,应该由人驾驭诗,而不是让诗拘束人,“这样大家的诗还进一层”。况且,韵脚本来是为了得好诗,一旦因为韵脚限制了诗思,那韵脚就不是诗作的工具,反而成了桎梏——关于诗歌创作,借着宝姐姐的口,曹公又给我们上了一课。

诗社的平台不仅给了几位“诗翁”韵脚的自由,而且还给了数量的开放——“有力量者,十二首都作也可;不能的,一首不成也可”,没了数量的压力,就有了质量迸发的可能,最后就大概率能创造“高才捷足者为尊”的局面。

至此,“二人商议妥帖,方才息灯安寝”。真够妥帖,不但会有美酒、有香果,还有螃蟹,而且会有才子,有佳人,又有诗句——听着就让人向往。

我们这里就毋庸详细复述第二天的景致了——游园、吃酒、品蟹之中,间杂了贾母“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的回忆、螃蟹黄子“抹在凤姐儿腮上”的笑话,林林总总,和煦喜乐;诗社成员于钓鱼、喂鱼、看鸥鹭、穿茉莉之中,仿佛不经意地就做起了诗。

待到十二首俱成,被社长“稻香老农”界定为“却是要限定的”那四位加上新成员“枕霞旧友”,既没有“十二首都作”的,也没有“一首不成”的,各展其才、舒心畅意,“各有各人的警句”,真个是“大家有趣”了。

只是有一点,是不应该忘却的。当我们反反复复读书、每次结束对海棠社这次起社的品味与赞叹的时候,一方面要把掌声献给才华横溢的“林潇湘”,另一方面切切不可忽视了此番未能夺魁的“薛蘅芜”——不仅仅是为了那首“讽和”的“螃蟹咏”,更主要的是要赞美宝姐姐为此番“高光时刻”打造背景所贡献的心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