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商鞅变法是什么样的?为何能在秦国得以推行?

历史上真实的商鞅变法是什么样的?今天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对于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历史上真实的商鞅变法,可以说是秦国在战国时期,壮大的一个起点。正是因为商鞅成功变化,秦国才得以壮大,最终统一六国。

而这次见面,则是商鞅变法的起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见面,不光决定了秦国日后的强大,更决定了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走向。如果没有这次见面,最后统一战国的,或许就不是秦国了。

不过,从商鞅和秦孝公的这次见面过程当中,我们也很容易会产生一些疑问:为什么春秋四大国之一的秦国,到了战国初期会衰落到这个地步?没有商鞅变法难道秦国就不行了吗?为什么秦孝公明明不喜欢商鞅,还是要连着见商鞅三次?商鞅见了秦孝公之后,又是怎么帮助秦国重新走向强大的呢?

要解释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秦国的特殊历史说起。

秦国的先祖,原本是周王室的马夫。所以在西周时期,其实并没有秦国这个国家。直到西周后期的时候,因为秦国的先祖,确实养马养得不错,所以周王室就特意拨给了他们一块地方,让他们养马。

这块地方,大概在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这也是秦国的发源地。

后来,到了西周末年的时候,因为周幽王一通乱搞,导致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西周就此灭亡。此后,秦人的先祖,就带上了自己全部的家底,前来救援周王室,然后又帮助周平王迁都洛邑。

因为有着平叛之功,所以周平王登基之后,才终于算是给了秦人一个伯爵的爵位。秦国这个国家,直到这个时候,也才算真正成立了。与此同时,周平王还给了秦人一个承诺:以后只要秦人在西边赶跑了戎狄,所有得到的地盘,全部归秦人自己所有。

这个承诺,自然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当时就连周王室自身,也没能力去收复这些失地。不过,当这张空头支票到了秦人手里之后,却成了他们壮大起来的法宝。因为自此之后,秦国就可以在西方合法的扩张,而不用像中原腹地的诸侯国那样,每次要扩张的时候,还要先绞尽脑汁去想一个理由。

从这时开始,接下来的近百年时间里,秦国人开始迅速扩张,逐渐从甘肃天水一带,扩张到了关中地区,并且占据了整个关中。而当秦国占据了整个关中的时候,此时已经是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时代了。

在这个时代,秦国靠着之前百年的积累,已经成了一个当之无愧的大国。坐拥关中平原,扼守函谷关,这样的特殊地理优势,成了秦国后来得以延续壮大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秦国统一了关中平原,接下来的秦国,就有了向外发展的念头。

但是,此时的秦国忽然发现,自己如果想要东出的话,似乎并不容易。

因为在秦国东方,只有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分别是晋国、楚国,以及已经衰落的周王室。周王室自不用说,作为天下共主,虽然已经衰落,却依然不是秦国能够触碰的。如果秦国真敢去灭了周王室,那估计接下来就要被其他诸侯国围殴了。

而南方的楚国,虽然有一部分领土接壤,但也不是最好的东出道路。对于秦国来说,最佳的东出道路,就在函谷关这条路。而如果想从这条路东出的话,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强大的晋国。

如此一来,秦国和晋国的恩恩怨怨,自然也就开始了。最开始的时候,秦国想通过联姻的手段,从晋国手里换取通道,结果最后晋国根本不买账。后来秦国又打算动武,同样也打不过晋国。

所以最终,秦国只能放弃了东出的愿望,转而向西发展。当然,在函关谷以西,秦国还是当之无愧的头号大国。正是因为秦国在西方迅速扩张,赶跑了不少戎狄,所以最终,当时在位的秦穆公,也得以凭借这项功绩,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不过,也正是从秦穆公这一代开始,秦国彻底放弃了东出的计划。这就直接导致,自从秦穆公死后,接下来的整个春秋时代,秦国就像是凭空蒸发了一样。后面的春秋历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晋国和楚国,或者越国和吴国之间的斗争来进行的。

除此之外,秦国放弃东出之后,晋国这边,也开始做出一系列防御措施。晋国虽然强大,甚至堪称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国。但晋国要同时压制齐秦两国的发展,同时还要对楚国进行打压,任务也不轻松。所以晋国很清楚,绝对不能放秦国东出,甚至不能让秦国发展起来。

一旦秦国强大起来,或者秦国顺利东出的话,未来中原腹地的局势,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就算晋国再强,同时面对齐秦楚三国的进攻,也是力有未逮,根本就扛不住。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的上百年时间里,晋国就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对秦国执行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封锁。所有商人想要通过晋国,向秦国贩卖货物,都会被晋国阻拦下来;所有学者想要通过晋国,去秦国做官或者传道,一样会被晋国挡下来。

非但如此,晋国还利用自己的霸主国优势,在中原各国散布舆论,说秦国人根本就是一群蛮夷,既没有文化,人又野蛮。当时的秦国,本来就被挡在函谷关以西出不来,就算想解释也没办法解释。

如此一来,本就地处西陲的秦国,自然也就变得更加封闭了。各国的人才,都不愿意去秦国做官,导致秦国就如同一潭死水,自然也就越发衰落了。

除了晋国的阻挡之外,秦国内部的一项政策,也导致外部人才根本不敢来秦国做官。这项制度,就是殉葬制度。

当初秦穆公去世之前,曾经下令,让朝堂上最有才能的几个大臣,全部在他死后一起陪他殉葬。殉葬这种制度,古已有之,并不算新鲜。但是像秦穆公这样,直接拉着国内最顶尖的人才去陪葬,这就很少见了。

秦国的这项特殊制度,导致秦国内部的人才结构,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再加上晋国有意抹黑,其他国家的人才,自然就更不敢来秦国做官了,生怕被秦国国君拉去殉葬。所以,从秦穆公去世,一直到战国初期这两百多年里,秦国一直在不断衰落。

这样的秦国,如果放在中原腹地的话,估计早就让别人给灭了。不过幸运的是,秦穆公时代,已经占据了整个关中平原,并且控制住了函谷关。正是因为拥有了函谷关天险,其他诸侯国想打进来也很困难,这就导致秦国连续走了两百年下坡路之后,依然可以守住老巢。

但同时,衰落了两百多年之后,到了战国初期的秦国,此时已经极为衰落。而且在这之前,秦国还出现了权臣把持朝政的现象。虽然最后并没有动摇秦国的根基,但是也让秦国进一步衰落,衰落到了一个二流诸侯国的层次。

如此,到了秦孝公他爹这一代的时候,秦国忽然发现了一件事:原本强大的晋国,此时竟然消失了,分裂成了韩赵魏这三个国家。强大的晋国分裂,这对于秦国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以往晋国存在的时候,秦国注定没有东出的希望。但如今,晋国已经分裂,那是不是就意味着,秦国又有了东出的希望呢?

不过,此时的秦国,暂时还没能力去考虑东出的问题。因为当时的秦国,内部正处于高层混乱的状态,后世史称‘四代乱政’。因为秦国高层混乱,自然也就无法对外扩张。甚至于秦孝公他爹,原本有即位的资格。但因为后来秦国高层政变,不得不逃往三晋之中的魏国,以此保命。

这样的秦国,别说对外争霸,能保住自己不被灭,已经很不容易了。

就这样,又过了近三十年之后,随着秦国高层左庶长发动政变,秦孝公他爹顺利回国,成为了新一代国君,这就是秦献公。到了这个时候,秦国才算是终于稳定了下来。

可是,秦献公登基之后,他面对的秦国,却是一个无比衰弱的秦国。

原本在春秋时代,秦国是四大强国之一。但是经过两百年的衰落之后,秦国早就已经不行了。之前晋国分裂,秦国还以为有了东出的希望。但秦国后来怎么都没想到,别说晋国了,就连晋国分出来的一个魏国,都可以吊打秦国。

就在秦献公登基五年之前,秦国曾经出兵五十万,杀向魏国,打算向东方扩张。但没想到的是,开战之后,秦国这五十万人,硬是被魏国的五万人给打垮了,而且是兵败如山倒,垮的稀里哗啦。

所以,到了秦孝公他爹这一代,秦国这边的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有了一个共识:必须要做出改变了,再不改的话,秦国恐怕就没了。

但问题是,到底该怎么改呢?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改革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把视角回撤到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就会发现,秦献公想要改革,实在是太难了。因为只要改革,就注定要触及秦国旧贵族的利益。而此时秦献公立足未稳,如果贸然改革,很容易会导致自己的统治被推翻。

到那个时候,别说改革,秦国还存不存在,都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秦献公即位之后,就面对了一个两难的选择:不改肯定不行,改又改不动。所以最终,秦献公只能先从一些边边角角开始进行修改,在尽量不触动那些旧贵族利益的基础之上,对秦国进行改革。

秦献公首先改革的,就是之前实行的殉葬制度。

从秦孝公开始,秦国一直有活人殉葬的传统。这个传统,直接导致秦国人才出现断层,外国人才不敢来秦国做官。当然,这个传统也不是半点好处都没有。至少这项制度施行之后,秦国没有出现晋国或是齐国那样的大世家。同为春秋老牌强国,晋国最后被三家分晋,齐国遭遇了田氏代齐,但秦国却得以延续下来。究其原因,这项制度其实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然,到了秦献公这一代,这个制度肯定不能继续执行下去了。再继续玩殉葬制度的话,以后秦国就彻底没了。

除此之外,秦国还把当时秦国边境的一些地方,改成了县治,这就是后来秦国郡县制的雏形。因为设置了县这个行政单位,自此之后,县直接由国君辖制,这就强化了中央集权,不会再出现‘三家分晋’这种情况了。

除此之外,秦献公还开始尝试‘兵农合一’的制度,对秦国整体进行社会改革。在经济方面,秦献公也有诸多改革措施,让秦国的经济开始逐渐转好。

可以说,秦献公这一代人,虽然没有彻底完成变法改革,但是却被后来秦孝公的改革,打下了一个基础。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秦献公也是暂缓了秦国的衰落。到了秦献公这一代,秦国的衰落总算是触底了。

当然,秦献公的这些改革,并不足以让秦国就此崛起。因为秦献公的这些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秦国的社会制度。大量的生产资源,还是在那些旧贵族的手里。不过,秦献公这一代人,已经稍稍完成了中央集权。如果没有秦献公这一代人的努力,后面秦孝公想要改革成功,无疑是痴人说梦。

就这样,秦献公在位二十多年以后,最终去世。除了暂缓秦国的衰落之外,秦国还彻底挡住了魏国的进攻。如果没有秦献公的话,说不定在这一代,魏国就能彻底吞并秦国了。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了。

这一年,秦孝公仅仅只有21岁。

21岁的秦孝公,正是满怀干劲,打算干出一番事业的年龄。但同时,此时的秦孝公,还是需要面对秦献公之前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秦国接下来到底该怎么改革。

秦孝公即位的时候,和当初他爹刚刚即位的时候,又不太一样了。除了他爹那一代,稍稍完成了中央集权,导致秦孝公此时有很大的权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当时其他几个重要的诸侯国,都已经先后完成了变法,并且通过变法强大了起来。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之前以少胜多打垮秦军的魏国。正是因为魏国首先改革,并且通过改革强大了起来,所以魏国才能正面击败秦国。

所以,对于刚刚登基的秦孝公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懂改革的人,来帮助秦国进行改革。这个道理,之前他爹秦献公其实也明白,但却无法实施。因为之前秦国有殉葬的传统,中原地区的人才,都不敢来秦国做官。而且当时秦国国内刚刚平静,秦献公也不敢让一个外人,来全权主持国内的变法大局。

而到了秦孝公登基的时候,他爹已经给他完成了大量的前置任务。尤其是废黜殉葬制度这件事,刚废黜的时候是不管用的。因为人家中原地区的人才,至少要看这一代秦国国君,确实没有殉葬的行为之后,才敢真正信任秦国,才敢真正来秦国做官。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秦孝公刚刚登基,便向整个天下颁布了求贤令。只要你有能力,你就可以来秦国做官。

不过,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之后,却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尽管之前他爹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此时依然没谁愿意来秦国做官。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当时在中原各国的人才眼里,秦国还是那个多年延续下来的蛮夷形象,而且自身也不强。这样的秦国,他们去了之后,既没有很好的生活待遇,也未必能有很好的发展。既然这样,大家自然不愿意去。

所以,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之后,除了一些沽名钓誉之辈,找上门来之外,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学,真正懂该怎么变法的人,是一个都没来。至于那些在各国内部,已经有所成就的人才,自然就更不愿意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商鞅来了。

作为一个卫国公族的后裔,商鞅此时的地位其实并不算高。一方面,商鞅是卫国公族偏支,根本没有任何权力。另一方面,当时卫国已经成了那个强权魏国的附庸,连国君自己说了都不算。

所以商鞅成年之后,最开始其实是在强大的魏国内做官的。但后来,魏国根本不能重用商鞅,这让商鞅感到很受挫。所以,当商鞅得知,秦国发布了求贤令的时候,商鞅才会动身前往秦国,打算去碰一碰运气。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当时商鞅到了秦国之后,才会先是以帝道和王道,来试探秦孝公的心思。因为之前商鞅在魏国的时候,便是提倡以霸道为主的法家思想。但当他提倡法家思想的时候,却根本得不到魏国君主的重用。所以商鞅必须用这种方式,来试探一下秦孝公,看看秦孝公是否和他理念一致。

至于说秦孝公为什么会连续给商鞅三次机会,很简单,因为当时中原诸国的人才,很少有来秦国应聘的。商鞅虽然不是特别有名,但之前在魏国的时候,已经有些名气了。再加上他的公族身份,以及那位宠臣的介绍,这些足以让秦孝公多给他几次机会。

而秦孝公的耐心,换来的,便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了。

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之后,商鞅很快为秦国起草了一系列变法章程。但同时,因为担心这些变法内容,得不到秦国人的认可,所以接下来,商鞅才会玩了一手‘南门立木’的把戏。这件事至少证明,商鞅是真的有能力,在秦国推行法令,所以大家才愿意遵守。

南门立木之后,商鞅又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趁势退出了《垦草令》。垦草令的主要内容,大概就是鼓励农业生产,同时限制贵族的权力。这些改革,已经开始触及到秦国旧贵族的利益,但是又没有触及秦国旧贵族的根本利益。

秦孝公和商鞅颁布垦草令,也是想以此来打开变法的局面。如果贸然进行过大改动的话,很容易会导致秦国内部出现混乱。而像垦草令这种级别的改变,既能起到不错的改革作用,也不至于让秦国出现过大的骚动。

垦草令顺利推行之后,接下来,商鞅才开始颁布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大致包括统一度量衡,迁都咸阳,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制定新的军功等级制度。

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彻底从一个奴隶制国家,转型为封建制国家。而且,商鞅颁布的一系列措施,可以极大地促进秦国的生产力,鼓励秦国人进行耕种和生产。在战争方面,商鞅也颁布了一系列改革制度,设置了明确的军功升级体系,这就为后来秦国人在战场上勇于杀敌,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正是商鞅的这次变法,让秦国彻底扭转了颓势,然后依靠着制度上的优势,逐渐强大了起来。而接下来的上百年历史当中,秦国也正是在商鞅指出的这条道路上,一路狂奔,最后得以统一天下。后来著名的杀神白起,纵横家张仪,远交近攻策略的创始人范雎……这些人都曾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究其根本的话,他们的成就,其实还是建立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没有商鞅的改革,白起根本没有足够的军队去指挥,张仪和范雎的身后,也没有足够的筹码,可以供他合纵连横。

但可惜的是,商鞅的这次变法,触动了太多秦国旧贵族的利益。所以,秦孝公去世之后,商鞅便不得不面对秦国旧贵族的怒火,最终遭遇了车裂之刑,全家都被诛杀。但他的改革成果,却被后来的秦国君主,一代代延续了下去。

商鞅一生的变法成就,对于他本人以及他的家人来说,恐怕是一场噩梦。但对于秦国来说,这恐怕就是秦国最大的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