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继位时发生了外戚之争,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嬴稷,即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在位共五十六年。他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历史阶段根据社会形态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初步接触自然的原始社会阶段,完成过渡的奴隶制社会阶段,以及完全适应和后续发展的封建社会阶段,每一个社会阶段的跨越都是历史新纪元的重新开辟,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朝就是完成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跨越的伟大里程碑,秦王嬴政意气风发,数十年时间席卷六合扫清八荒,相继灭掉六国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实力之强悍令边疆少数民族闻风丧胆。

在秦朝统一之前,政局上并不是那么一帆风水,早年秦穆公凭借优秀的社会制度奠定霸主地位,但后续额陪葬制度造成了中央的人才短缺,以至于后续数百年的秦国政局都不是很稳定,昭襄王继位的时候甚至发生了外戚之争。

一、时代背景下的君王变革

1.秦武王的性格

说起秦国政局中的争端,要追溯到昭襄王之父“秦武王嬴荡”的时代,方才提到过,因为早年秦穆公死亡时候残忍的陪葬制度,造成了中央人才的短缺,造成后续好几代甚至数十代秦国国君没有人才可用,但到了秦武王这一代的时候出现了转机。

相比于前几代君王的资质平平,秦武王是要超过他们的,除了良好的治国策略之外,秦武王还非常喜欢体育运动,临朝之余经常进行锻炼,练就了一个强壮的身体,值得一提的是,武王平常的锻炼以举起重物为主。

2.对秦国的影响

他臂力惊人,总喜欢和其他人切磋力量,甚至将自己的爱好运用在国家治理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秦武王明确规定,士兵在战场之上必须以杀敌为主要目标,如果没有达到规定杀敌数目或者临阵脱逃,那么一家都会沦为奴隶。

后来秦武王将“举重”变成了士兵选拔的标准,通过这种力量选拔的方式集结部队,并且根据战场之上的杀敌数目来赐予粮食和爵位,这种做法极大的提高了当时军队的战斗力,紧接着秦武王就立下了一统九州的远大志向。

3.突发意外

秦武王将目标放在了当时的韩国,只要拿下韩国宜阳,就等同于打通了问鼎中原的道路,在秦国的一番猛攻之后,终于是拿下了宜阳,为了庆祝自己首战告捷,准备只身前往洛阳面见天子,还未来得及上朝,武王就被一样东西吸引了。

随行的大力士告诉武王,当地有一至宝,名曰九鼎,乃是能工巧匠所著,足有千钧之重,并且自从这个鼎制成之后,就从来没有人能将其举起来过,这句话激起了武王的战斗欲望。

当然并没有先动手,秦武王首先命令自己随行的两个大力士将其举起来,第一位看了一眼当即就直言“非人力所能为也”,第二个上前尝试,仅仅举起了一瞬间就再难维持,甚至双目出血,武王看了之后决定他们没用,决定亲自试一试。

当时的秦武王将绳子套在自己的双臂上,直接用尽全身之力将鼎举了起来,很快坚持不住并不慎跌落,秦武王被砸中右脚,导致其后来血流不止并最终死亡,这场意外直接影响到了后续秦国的政局。

二、争端不断的继位问题

1.外戚的争斗

武王意外死亡之后,皇位继承问题急需要解决,但事发突然,所以外戚之间产生了许多争端,所谓外戚,就是当年武王在其他国家的亲戚,由于武王生前的王后在魏国的势力相对强大,也参与了这场皇位的斗争。

武王在死亡的时候并没有留下子嗣,王位就在他的几个兄弟之间产生,一是宣太后的儿子公子芾,与惠文后的儿子公子壮,还有一位就是公子稷,当然这第三位公子稷遭到了朝廷之中多数人的反对。

原因就是公子稷早年并没有在秦国朝廷,而是在燕国当人质,从这种情况来看,公子稷不但不熟悉秦国朝政,甚至有很多人都不认识他,所以朝廷多数人给出了反对意见。

但是公子稷并非毫无优势可言,虽然朝廷上有多数人反对,但是他获得了舅舅魏冉的支持,此人乃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不但在楚国有所作为,在秦武王时期也是位高权重,有了他的支持,公子稷终于是被接回楚国,并顺利登上王位。

2.继位之后的斗争

虽然这场皇位的斗争在魏冉的支持下取得了胜利,但这并不代表其他有势力的竞争者选择就此放弃,还在后来的政局中对成为昭襄王的公子稷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其余公子因为落败心有不甘,在昭襄王继位一年多之后就展开了王位的争夺,很快掀起了一场新的政治斗争,第一位为争夺昭襄王王位的就是公子壮,他可以算得上是王位竞争之中势力最大的一位,早在秦武王的时候,公子壮就已经当官了。

当时的公子稷还在燕国当人质,公子壮已经是对外战争中管理人民的将领,当时称为“庶长”,虽说字面意思看来是管理人民,实际上权力要大出许多,他不仅要负责人民的协调管理,还要带兵和维护地方统治。

历史上的“庶长”还好几次直接影响了秦国的政变,可以看出,公子壮早在秦武王的时候地位就很高,他对昭襄王继位非常不满,最终发动了政变,在惠文后的支持之下,联合另外一个落选公子企图争夺王位。

按照秦国当时的情况,昭襄王继位一年,朝政并不是很熟悉,大臣诸侯之间关系尚未缓和,所以此次政变几乎是必死之局,但是奇怪的是,这场政变失败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一个人,魏冉。

三、复杂外戚关系的不断变动

1.背景冗杂的魏冉

首先,魏冉这个人拥有非常复杂的背景,除了是楚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外,魏冉和魏国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外戚关系,但是这层关系并没有保持多久,后来魏冉义无反顾的选择支持昭襄王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魏系。

此外,在昭襄王坐稳王位之后,进行过多次对外战争,战火曾经蔓延到楚国,韩国,但是唯独没有触犯一个国家,那就是赵国,如果要追溯其原因,也和魏冉有重要的关系。

当年昭襄王竞争王位的时候,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支持者,那就是赵国,因为要想将在燕国当人质的他接回来,必须要经过赵国。

赵国当时不但同意了,甚至还派人出城迎接,赵武灵王甚至派人护送回国,由此可看出赵国与秦国关系绝不一般。当时这段关系的维持者,很有可能就是魏冉,不是许以承诺,就是让赵国见到了一定的长远利益,从而获得了赵国的支持。

因为在昭襄王继位之前,秦赵之间还有战争和冲突,在其继位之后,两国之间近二十年没有发生战争和冲突。

这种做法为秦国的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获得了宝贵的时间,魏冉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就这样,尽管魏冉的社会关系相当复杂,但是在他的帮助之下,国中冲突的外戚关系逐渐被平定。

2.再次变动外戚关系

昭襄王在魏冉的协调各方之下,昭襄王的统治逐渐稳固,尤其是在魏系势力彻底失去支持之后,楚系势力逐渐发展壮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到达全盛之后,也是出现了争斗。

有一位叫范雎的魏国难民向昭襄王进言,开始诋毁宣太后和魏冉所在的楚系外戚势力,魏系势力大有死灰复燃的样子,重要的是,当时的昭襄王竟然全盘相信了,并且对朝中的楚系势力进行了一场大清洗。

这一次洗刷,几乎所有的楚系重要成员都被排除政局。直到最后都很难相信,这场秦朝外戚的政局变动竟然是有范雎散布的谣言造成的,更加重要的,他还是一个魏国人。

3.趋于稳定的政局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这场对外戚的洗刷战争或许是昭襄王故意而为之,此时的他当上秦国君王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甚至朝廷之中政局平衡的重要性,所以借此机会削弱楚系政局的分量,但并未将其去除。

后续秦国的发展之中,楚系和魏系的外戚势力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之下,这也是昭襄王成为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

总结

从这场外戚政局变动中走出来的不但有昭襄王,还有不断强大的秦国,这次外戚政局风波,为后来秦始皇的统一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魏冉作为这场外戚斗争中的重要角色贯穿了全局,虽然最终被昭襄王贬官自杀,但是这秦朝政局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