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最后一次伐吴是怎么回事?为何无功而返?
曹丕,即魏文帝(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两次伐吴失利,让曹丕瘪了一口恶气。
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对他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做父亲的嘴里说出这种话,哪个做儿子的都不会舒服,更何况曹操又是当着众人的面赞扬孙权,曹丕自认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一直想为自己争回这口气,和同龄的孙权好好斗一场,可能更多的就是想证明一点:父亲你错了!你的儿子也很优秀。
公元225年八月曹丕再度伐吴,这次他换了一条水路,沿涡水抵达谯县,起兵入淮,十月抵达广陵前线。
经过两年战备,这次魏军准备十分充分,水军战船多达数千,一字排开后首尾能延绵数百里。
到达江都之后,曹丕组织了盛大的水上阅兵式,作为建安文学代表的曹丕现场写了著名的《广陵观兵》;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文章里面有一段话专门讲西汉名将赵充国以万人屯田开荒种地,最后击溃了羌人最强大的先零部落。
魏国一直将屯田作为基本国策(从建安元年(196)到魏元帝咸熙元年(264),这项制度推行了近70年,可以说它伴随着曹魏帝国兴衰的始终,成为曹魏势力崛起的经济基础。)在淮河泗水之间大力发展农业,为南征江东打下了基础。
诗中曹丕更是表达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在曹丕看来,曹魏的水军已经可以和江东媲美(至少是在数量上,可能战力还还略逊一筹),只要舰队出现在长江,赤壁之战前江东众人投降的场面还会出现!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经过数次大战后的江东已经不会被任何强权吓到,孙权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军事信心。
但是,大军出征前,魏国后起的顶级谋士蒋济曾提出了反对意见:不宜出征。
他的理由就是今年降水比较少,水道通行起来会比较困难。而中渎水毕竟是一条运河,受降水的影响始终要比天然河道更大。
为了劝说曹丕,蒋济还特别写了篇《三州论》。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
作为淮南当地人,蒋济对当地的天文水利、尤其是水军作战方式十分熟悉!
在曹丕三路伐吴的时候,蒋济曾劝中路的曹仁不要进攻濡须中洲。
蒋济认为吴军的战船列于上游,如果魏军进攻下游的中洲岛,吴军主力舰队可以顺水南下迅速支援。
曹仁不听,仍然下令常雕进攻,果然吴军水师迅速回援,和中洲的守备军两线夹击,魏军突袭的油船被全部摧毁,临阵被溺及被斩者多达千余。
曹丕刚检阅完水师,后方传来急信:淮河结冰了!
淮河结冰真的是百年难遇的稀罕事。
这是要普及一个三国的重大知识点:小冰河时期。
由于受到太阳活动的减弱等一系列复杂原因的综合影响,自东汉开国到西晋末年,整个世界的温度大约降了1.5摄氏度左右。
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南方稍好,北方的沿海地区则依靠海水的巨大能力调节了沿海的气候与温度。
但是内陆草原的降温就十分可怕。
这也就导致草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因此变得更加的困难。
下面是整个小冰期时代的草原崩溃链条:
1、温度降低首先会使得草原上的冻土、冻冰增多,水蒸气大量减少。
2、然后就是降雨量减少。
3、降雨量减少和温度降低又将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存活。
4、植物的减少随后进一步加剧了降水量的减少。
5、随后就是旱灾。
6、草与水继续灾难式减少。
7、牛这种耗水量大的动物养起来就费劲了,马这种耗草量巨大的动物养起来就更费劲了。
缺乏牛和羊,草原民族就无法再生存下去,只能往南面去和汉人拼命了。
即便三国互相征战,但魏国仍然有实力碾压各种北方蛮族,曹家说五胡乱华这口锅我们可不背,那是司马家对全体汉人的亏欠!
使汉人免遭蛮族铁骑的碾踏,这点要向曹家致敬!
尽管大军主力已经抵达前线,但淮河这么一结冰,后勤补给能力必将大受影响。
精心准备的船队却不能入江作战,曹丕只能感叹“嗟呼!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中渎水虽然靠近大海,没有结冰,但是如蒋济所料,入冬之后水道窄浅,船队的先头部队行至津湖就走不动了。
从长江口到津湖邗沟水道将近三百里路,魏军的数千艘船,单线排列拥挤不动是很危险的。
身在中军的曹丕只能早早弃舟登陆。
这就给了广陵太守是孙韶突袭的机会。
孙韶是孙家内较为能打的将领,他在广陵镇守多年,十分熟悉当地地形。
得知魏军水师停滞不前后,孙韶派出部将高寿领五百敢死之士偷偷渡江,寻小路夜袭魏军,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曹丕本人。
曹丕没想到吴军居然敢在魏国本土发动袭击,很受惊吓,虽然吴军未能斩首成功,高寿等人还是取了曹丕的车盖而归。
那堵在邗沟的舰队怎么办?众人议论纷纷,大致有三种意见
1、不派军队驻守,把船留在运河。
问题是到来年春水一涨,如果吴军顺水而上,就能轻易把船都夺了。
2、留部分军队屯田驻守
蒋济表示反对,他认为这一带又是大湖又靠近淮河,水势一涨,吴军发动攻击的话, 水淹七军就会再度上演!大概率连人带船都没了。
3、烧毁船只
这是最无奈的选择了,不到万不得已,曹丕下不了这个决心,这是魏国积累多年才积攒下的本钱,一仗没打,就毁于自己人手里,实在让人痛心!
好在水战专家蒋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具体来说就是在精湖和樊良湖之间开凿几条平行的河道,把原本一字排列的船只,疏导到这些新河道里,然后将樊良湖北端堵住,顺势抬高津湖的水位,抢在春水再起之前,就可以将所有的船只顺利驶入淮河(过了冬后,淮河基本就融冰了)
曹丕已经被蒋济折服,在蒋济的筹划下,魏军水师全部安全撤到淮河。
只是五年之内,三次南征,寸土未得,曹丕心情郁结,转年就去世了。
蜀吴夷陵大战时,侍中刘晔劝曹丕:现在天下三分,咱们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互为联盟才没灭了他们,现在他们自己打起来了,这是天亡他们啊!(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
刘晔的策略就是先和刘备一起灭吴,瓜分江东的地盘后,再举国之力灭蜀。
曹丕起了妇人之心,说:人称臣降而伐之,这是疑天下欲来者之心啊!
不知曹丕有没有后悔这个决定,最佳的灭吴机会就这么从手里溜走了,魏国也失去了统一三国的最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