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真的是大奸臣吗?他除掉了哪些大臣?

众所周知鳌拜是顺治皇帝死前遗嘱确定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那么他真的是大奸臣吗?他除掉了哪些大臣?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鳌拜以功骄横专权,霸道朝野,把少年皇帝康熙当傀儡,干了诸多引起公愤的坏事,最终被康熙智擒惩办,成为历史罪人。

这段历史往事,一直是少年康熙皇帝的传奇功绩,并已被史书和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广为介绍。看史料记载,鳌拜公然违抗皇命杀死四位大臣,这既是其最恶劣的行径,也是他最终激怒少年皇帝的主要原因。

史料介绍,辅政期间,鳌拜做梦没没有想到有三个不怕死的朝臣官员敢于违拗他换地的企图。这三人分别是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保定巡抚王登联。鳌拜对他们三人极为恼怒,决意除掉而后快。时过不久,鳌拜编造了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等罪名,将这三人俱论死罪。

康熙帝虽然年幼,但心里明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无大错,只因秉公论事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康熙共同召集四位辅政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死,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也就沉默不语。但小皇帝康熙还是坚持不允鳌拜所奏,只批准了刑部拟定的处罚,同意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

鳌拜见皇帝没准奏,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矫旨”,也就是假托康熙帝诏命,擅自将三人处死了。翻翻记载,看一下这三人都是什么来历:

苏纳海,满洲正白旗人。他由王府护卫擢升弘文院学士,累迁工部尚书。康熙初年,拜国史院大学士,兼管户部。鳌拜在朝中擅权,他不顺从,受到鳌拜忌恨。特别是闻听鳌拜想要以蓟、遵化等地正白旗诸屯庄改拔镶黄旗,而另圈民地使正白旗受益图谋后,他表示坚决反对。并以镶黄旗地不堪耕种、屯地难丈量等理由拖延不办。鳌拜罗织他藐视上命罪名将其绞死。鳌拜获罪后,昭雪复官,谥襄愍。

朱昌祚,是山东高唐州人。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攻下山东各州县,12岁的朱昌祚被掳往北方。后隶属于汉军镶白旗,官至宗人府启心郎。顺治元年(1644),他随清兵入关,十几年后由工部侍郎任浙江巡抚。因在职时平盗贼、减赋税、免欠饷、抚难民、除兵役等成绩被称作名宦。鳌拜肆意圈地揽利,朱昌祚毅然力陈其不可。以致被鳌拜处死。鳌拜被擒伏罪后,康熙帝给其诏复原官,赐祭葬。

王登联,也是山东籍,出生在茌平县李寨村。他原姓李,幼年流落辽宁被一王姓人家收养改姓王。清顺治五年中举人。著有《政要三诚》、《日暑存录》等书。1649年任河南郑州知州,1651年擢升山东济南道,1658年升任顺天府丞,1660年9月任保定巡抚。康熙继帝位,王登联被加工部尚书衔。它也是在鳌拜落马后才昭雪。

相比上面三人,鳌拜枉杀的苏克萨哈,可谓是资深权重的大人物。因为他同鳌拜一样,亦是顺治帝遗命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席辅政大臣索尼病死。索尼虽然生前无力遏制鳌拜的专权,但在临死前的一个举动,却为后来解决解决鳌拜问题留下伏笔。

这年,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病中的索尼在康熙六年三月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康熙帝没有马上答应,而下诏褒奖索尼忠心为国,加授一等公,与前授一等伯一起世袭。索尼力辞,康熙帝没有准许。康熙六年七月,在索尼去世后一个月后,康熙终于亲政。

少年康熙已经亲政,却也一时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这时,苏克萨哈上疏请求解除自己辅臣之任,自愿往遵化守护顺治帝陵寝。苏克萨哈这个举动别有含义,那就是既然我苏克萨哈提出卸任(此时他已辅臣排名第一),那么你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

这一招触及到了一心专权的鳌拜要害,鳌拜根本不想退出权力之巅。于是鳌拜立即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并反诬他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无此意,也不该杀。已经亲政的他仍然无力保住苏克萨哈一命。朝会上,见康熙无意准奏,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死并诛其族。

史料介绍,苏克萨哈姓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他父亲是额驸苏纳,即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婿。天聪元年,他跟随皇太极进攻明朝,屡立战功,天聪五年,授摆牙喇纛章京,擢兵部承政。后进三等甲喇章京领镶白旗。

苏克萨哈以额驸之子入侍禁廷,承恩眷,官至议政大臣、太子太保、领侍卫内大臣(京城九门提督)。早期,苏克萨哈并没有多么大权力,只是多尔衮手下一个亲随。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投向顺治小皇帝。他早已察觉出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不满,为了取得皇帝信任,他向顺治帝检举了多尔衮生前蓄谋造反,死后龙袍陪葬等逆情,使多尔衮被死后被掘坟鞭尸。苏克萨哈因为举报有功,成为皇帝近前的宠臣。

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而鳌拜是镶黄旗人,不同的旗系使他俩相互排斥。鳌拜为了笼络他,还将女儿送到苏克萨哈家当儿媳。但姻亲也没挡住两人相互仇视的脚步。令鳌拜没有想到的是,苏克萨哈的被杀,使他与少年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因为此时,精明的康熙帝已经意识到鳌拜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