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提出将女儿嫁给比自己大13岁的尉迟恭?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本名尉迟融(《新唐书》作尉迟恭),字敬德,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李世民之所以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恭,其实并不是真的打算嫁女儿,而是这对君臣之间的博弈。李世民真正的目的,其实在于让尉迟恭放权,让尉迟恭回家养老。

作为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帝王,李世民要想让尉迟恭回家,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吗?为什么还要费这个力气呢?要想说清楚这事,就得从头说起了。

正史上的尉迟恭,早年是打铁出身,后来在隋朝末年参军入伍,进入隋朝的正规军当中。参军之后,尉迟恭作战极为勇敢,所以很快就升到了中级军事官员的级别。

尉迟恭当时所在的地方,是在山西北部。当时他上面的最高领导,名叫王仁恭,也是隋朝的一员名将。王仁恭手底下有一个校尉,叫刘武周。王仁恭对刘武周倒是很不错,对其委以重任,但没想到,刘武周这个人的人品很差劲,竟然和王仁恭的侍妾私通。后来因为怕王仁恭发现,干脆直接干掉了王仁恭,造反起兵了。

刘武周起兵之后,很快占据了山西北部。而王仁恭以往的旧部,也全都被刘武周收入囊中,尉迟恭自然也在其中。刘武周早就听说了尉迟恭的勇武,所以也是对尉迟恭委以重任。

再之后,刘武周和突厥那边取得了联系,得到了突厥的支持。身后有了靠山之后,刘武周就有了底气,开始向南方扩张。此时隋炀帝已死,隋朝已经彻底灭亡。而山西南部,此时都是李渊的地盘。早在一年之前,李渊已经自太原起兵,直接打到了长安。所以太原这边,当时相对空虚。刘武周发动以后,李渊留在山西这边的人马,根本就挡不住刘武周。短短几个月后,山西全境沦陷。黄河东岸,几乎尽归刘武周所有。

到了这会儿,李渊也没了别的办法,只能派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上场。

李世民到了山西之后,倒是不负众望。经过几个月的战斗之后,打得刘武周节节败退,最后收复了整个山西全境。而尉迟恭在刘武周主力战败之后,被李世民困在了介休城内。李世民也是对尉迟恭的勇武早有耳闻,所以想要降服尉迟恭。最终,双方经过谈判之后,尉迟恭终于决定投降,加入到李世民的麾下。

此后的几年里,尉迟恭在李世民的麾下,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尉迟恭是典型的猛将型人才,基本上负责带着军队在战场上正面冲锋。在古代,这样的将军是极为难得的,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在经过几年的战斗后,李世民先后击败了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枭雄,逐渐帮助唐朝统一了天下。

但是,唐朝统一天下之后,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这个问题,就是李世民和他大哥李建成关于太子之位的矛盾。

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作为太子本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李世民则是战功显赫,唐朝一半的地盘,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双方在太子之位的问题上,谁都不肯让步,斗得你死我活。

就这样,双方斗了几年之后,到了武德九年。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干掉了李建成,然后逼迫李渊退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在玄武门事变的过程当中,尉迟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但帮助李世民下定了发动政变的决心,还亲身参与到战斗当中。而且,就在双方厮杀最为激烈的时候,李世民曾慌乱之中坠马,差点被老三李元吉给勒死。关键时刻,正是尉迟恭赶到,救了李世民一命,干掉了李元吉。

在这场厮杀之后,还是尉迟恭,亲自带兵入宫,控制宫城防务,逼迫李渊禅位给李世民。

如此功劳,显然是极大的。相比之下,同样是李世民麾下顶级猛将的程咬金、秦琼等人,就要稍逊一筹了。毕竟,他们对李世民没有救命之恩,而且也没有入宫进行逼宫。所以,李世民登基之后,对尉迟恭也是大加赏赐,远胜其他武将。

当时在李世民的封赏当中,尉迟恭是被李世民封赏最高的武将,没有之一。和他并列的那几人,都是之前帮李世民进行策划的重要文官,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

照理来说,立下如此大功的尉迟恭,本该是李世民最信任最得力的武将,在李世民登基之后,被李世民更加重用才对。

但问题也恰好出在这里。

尉迟恭是一个顶级猛将,而且功劳实在太大了,大到李世民都不知道该怎么封赏的地步了。

中国古代的将军,其实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草包型将军,啥都不会,完全凭借各种手腕或者送礼当上的将军,这种将军没什么可怕的。第二种是猛将型人才,冲锋陷阵的本事一流,每逢上阵杀敌,必定斩获颇丰,尉迟恭就是这样的人才。第三种是帅才,自身武力未必多高,但是很懂兵法,可以指挥大军作战。唐初的将军里面,应该是以李靖为帅才的代表。

而对于李世民来说,草包型将军和帅才将军,其实都没那么可怕。草包型将军,本身实力有限,没有任何威胁。而所谓的帅才将军,在李世民面前也未必够看,因为李世民本人就是最顶级的帅才。再加上李世民对军队的掌控力度,倒也不怕李靖这种帅才造反。

但是,猛将型的将军就不太一样了。

因为太能打,万一要是哪天带着军队,在首都附近打一仗的话,那是真够李世民喝一壶的。

其他猛将型人才倒也还好,功劳没那么大,李世民还有办法轻易解决。唯有尉迟恭,李世民是真不好处理。不处理的话,容易让尉迟恭尾大不掉,威胁他的安全。而如果处理的话,以尉迟恭的功劳,很容易寒了大家的心,以后就没人愿意给李世民卖命了。

这其实是个很难办的问题。

不过好在,尉迟恭本人倒是也很识趣。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尉迟恭坚决不结党。除了和当年一起上阵冲锋的秦琼、程咬金等人关系不错之外,对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基本不怎么搭理,而且还经常当廷指责他们的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都已经到了这个份上,尉迟恭为啥不直接辞职呢?不好意思,辞职这个办法其实真不管用。因为一方面对于李世民来说,如果允许尉迟恭辞职的话,外界会误以为是他逼尉迟恭辞职,同样会寒了大家的心。另一方面,如果允许尉迟恭辞职的话,其他人也可能会辞职。这样一来,朝廷的工作谁来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君臣二人就只能相互试探,试探对方的底线。

尉迟恭试探李世民的方式,比较有趣,那就是犯浑。

所谓的犯浑,就是指尉迟恭经常在朝堂上自夸功劳大,和同僚的关系处不好,有点目中无人的意思。比如贞观六年的时候,有一次李世民请客吃饭,尉迟恭到了之后,觉得排在自己前面的那几个人,功劳还不如自己大,都不配坐在自己前面,所以直接发作,一点都没给李世民面子。更有意思的是,坐在他旁边的李道宗劝他,还被他给揍了一顿,差点把眼睛都打瞎了。

在这次犯浑之后,尉迟恭也难得被李世民敲打了一下。李世民当时以刘邦和韩信、彭越的故事,来警醒尉迟恭。尉迟恭终于明白了李世民的底线,自此之后也就收敛了很多。

再之后,尉迟恭就开始修身养性。虽然是大功臣,但尉迟恭基本不在朝堂上争权,更不参与什么朝堂党争,这倒是让他的日子过得舒服了许多。然而就算这样,还是有人看尉迟恭不顺眼。贞观十三年,有人向李世民举报,说尉迟恭想要谋反。尉迟恭当即在李世民面前脱下衣衫,露出自己的伤疤,重谈当年为李世民冲杀的旧事。如此一来,李世民也不禁潸然泪下,倒是再也不提处罚尉迟恭的事情了。

不过,就在这时,李世民又抛出了一个提议。

他想要将自己的女儿,赐婚给尉迟恭。

这下子,尉迟恭也被吓到了。

要知道,单以年龄来看,尉迟恭比李世民还要大十几岁。贞观十三年的时候,李世民还未出嫁的女儿,最大的也就十几岁,而尉迟恭当时却已经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李世民的这个提议,显然是不怀好意。如果尉迟恭真敢答应的话,等待他的恐怕不是什么赐婚,而是屠刀了。

对此,尉迟恭倒是心知肚明。所以尉迟恭当即跪倒在地,对李世民的这个提议坚决推辞,告诉李世民说自己和自己媳妇感情很好,再说也没资格去娶公主。

李世民这才作罢。

李世民的这场赐婚,显然并不是真的想要赐婚给尉迟恭,而是想要试探尉迟恭的忠心。当然,这倒也不是说,李世民对尉迟恭就真的那么忌惮。而是因为,此时的李世民,对所有武将都很忌惮。

因为就在三年之前,李世民的发妻长孙皇后去世了。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世民就不再如以往那样英明神武,而是开始变得性格多疑且善于猜忌。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可能也跟李世民岁数越来越大,进入更年期有关。

所以,当时的李世民,其实不光猜疑尉迟恭一个人,而是对几乎所有顶级将领,都有些微的猜疑。而为了打消李世民的这份猜疑之心,大家采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帅才李靖,在此之后就基本不再掌兵,而是一直留在长安养老。而且,在长安养老期间,李靖家的大门,更是时刻敞开,连影壁都不建,让街上的人随时可以看到他家内部的情况。

但不管怎么说,李世民虽然到了更年期之后,猜疑之心渐起,但总算没有对功臣们举起屠刀,大肆杀戮。相比几百年之后的老朱家,已经算是极为仁慈了。而尉迟恭这位大功臣,最后也得以善终。

至于所谓的赐婚,听起来或许很有诱惑力。但若是尉迟恭真敢答应的话,估计李世民马上就要收拾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