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怎么样 诸葛亮和演义中的一样吗
对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怎样,是否如《三国演义》里如神人一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曹睿信心满满地认为,蜀汉只是个弱小国家,一直依托秦岭固守,现在竟主动蹿出来找死,觉得正是一举歼灭蜀汉的好机会。而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曹睿却诏示司马懿说:“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曹睿从企图一举全歼蜀汉军,到最后只是强调逼退了事,可见蜀汉军战力是越来越强了。
有句话叫做捧的越高,跌得越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虽没一统三国,恢复汉室,却因其忠贤智慧,一直为历代统治者和民间所尊崇。但是到了明代,罗贯中依据《三国志》等史料和一些传闻野史,以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形式,写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这部书中,诸葛亮成了神机妙算、智慧绝伦的第一智者,他呼风唤雨、锦囊妙计,让人们感到他竟成了“状诸葛之智近妖”的存在。以前读书识字的人不多,各种传媒也不多,人们对《三国志》等史料接触的也不多,自然普遍接触和让人熟悉的,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了。
那时候由于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信息闭塞,能听到读到《三国演义》就非常难得了,以致大多数人都把它当成了正史对待,对书中第一智者诸葛亮那真是推崇备至,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识文断字已不希奇,除了书本外,各种传媒接踵而至,人们的眼界大开。随着三国热的持续升温,人们也开始想探究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有需求就有买卖,不少争名求利的所谓大家们,通过自己对三国史料的理解,纷纷讲出了各自所谓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结果不禁让推崇诸葛亮的人们大跌眼镜,大失所望。原来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等等都是假的啊;原来诸葛亮根本就不会打仗,只会管后勤整军备战啊;原来诸葛亮心胸狭窄只知抓权独断专行啊;……。目前怀疑腹诽诋毁诸葛亮最多的,莫过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依据有三点:
其一刘备领兵出外打仗从不带诸葛亮 。刘备率兵取益州,带的是庞统,以庞统为谋主;刘备占汉中,带的是法正,以法正为谋主;刘备征伐东吴,庞统、法正均已死,刘备也没想到带诸葛亮出征,让诸葛亮做谋主,仍然让诸葛亮镇守后方;刘备白帝托孤,将蜀汉国政尽托诸葛亮,但封李严为尚书令、中护军,督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实际上有点让李严掌控军事以牵制诸葛亮的意思。所有这些迹象,让我们不能不怀疑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如果诸葛亮军事能力突出,刘备出征干吗总不带上诸葛亮呢,这唯一的解释,那就是诸葛亮军事能力有限。我们知道,刘备有知人之名,当年白帝托孤,就曾断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诸葛亮不信,后来果然有街亭之败。那么刘备出军不带诸葛亮,很可能也认识到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不擅长。
其二以成败论英雄。 成则王侯,败则贼。现在的人受西方强盗逻辑和丛林法则的影响,多以成败评论历史人物。不管某些历史人物多么残暴不仁,多么血腥地夺取了政权,只要他们最后成功了,那他们就是时代英雄豪杰,就是值得称赞钦佩的人。因此三国时期的曹操、司马懿之流,尽管残暴不仁,多次嗜杀屠城,利用阴谋夺权篡国,但他们成功了,就被现代人普遍视为是了不起的英雄。而同时期的诸葛亮,一生公忠为国,最讲诚信仁义,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六出祁山没有成功,因此诸葛亮就无法与曹操、司马懿比肩,至于诸葛亮如何的勤廉公忠,如何以仁义礼智信行事,就统统不说了。
其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陈寿可能也是根据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献子午谷奇计,要求诸葛亮拨兵五千,带干粮五千,出褒中,循秦岭而东,过子午谷,偷袭长安,但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悬危,没有采纳。魏延为此常对人私下说诸葛亮用兵太胆小,感叹自己的奇计不能用。陈寿的父亲当时也参与了北伐,对魏延之计也可能给陈寿说过,再加诸葛亮五次北伐劳而无功,陈寿因此认为诸葛亮用兵“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那么刘备带兵外出征战,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呢? 要知道,主帅出征在外,最怕后院起火,一但自己在外领兵打仗,后院起火,不但大军后勤没了保障,就连自己和军队都没有了安身之地。如此既无粮草供应,又无栖身之所,主帅恐怕离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汉高祖刘邦出征在外,都是让萧何镇守后方,等打下天下,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应居首功。
曹操征战在外,都是荀彧为他镇守后方,如果不是荀彧为他镇守后方,恐怕曹操也早同刘备一样,只有到处逃跑寄身别人的份了。刘备多次吃过这样的亏,在徐州时,刘备与关羽出兵在外征讨袁术,张飞守徐州,结果张飞醉酒,鞭挝侍从,致使吕布钻了个漏,乘机夺取了徐州。刘备腹背受敌,无家可归,退逃海陵,一时大困,军士难忍饥饿瘟疫,散失大半。后来多亏糜竺慷慨解囊挽救,刘备又老着脸皮去求吕布,方得暂住小沛。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等起事很早,但总是一路逃跑投靠他人,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一块自己可安身的地盘。
当刘备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地盘后,就深感地盘的重要性,自己出外打仗,自然要找一个信得过能镇守且能独挡一面的人来替自己把守好。在刘备眼里,这个最合适的人选,自然莫过于诸葛亮了。因此刘备取益州,夺汉中,伐东吴,都是留诸葛亮为他镇守后方,而诸葛亮也从没把事情办砸,不但把后方镇守得稳稳的,还足食足兵供应刘备打仗。你说,刘备在外征战,除了诸葛亮,他又放心把谁留下帮他镇守后方呢?
我们再看看诸葛亮六出祁山,真的就劳而无功吗? 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撑蜀汉,稳定朝局,发展经济,东和西结,北拒南征。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迅速平定了南中叛乱,在对曹魏五次北伐一次防守中取得了一败二平三胜的结果。
第一次北伐失败却带回西城千余家百姓到汉中;第二次配合东吴,攻陈仓不下,在撤退途中斩曹魏追击大将王双;第三次攻取武都、阴平二郡;一次防守战中利用地势天气成功驱退曹真、司马懿和张郃的三路进攻,另派魏延、吴懿在阳豁大败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的军队;第四次北伐大破司马懿军,取得获甲首三千级并射杀名将张郃的战绩;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渭水南岸百余日,司马懿坚守不出,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而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曹睿信心满满地认为,蜀汉只是个弱小国家,一直依托秦岭固守,现在竟主动蹿出来找死,觉得正是一举歼灭蜀汉的大好时机。而到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曹睿却诏示司马懿说:“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曹睿从企图一举全歼蜀汉军,到最后只是强调逼退了事,可见蜀汉军战力是越来越强了。
吴国张俨在《默记》中曾说:“诸葛亮提步卒数万,仲达据天下什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却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孔明自来自去。”要知道天下十三州,曹魏占其九,蜀汉只占其一;人口曹魏四百多万,蜀汉只有不足百万;军队曹魏有五十万,蜀汉只有十万。以一州敌九州,以弱击强,而且是在曹魏境内连年炫兵耀武,自由出入,常常打得曹魏只能防守毫无反击之力,这难道还不能足以显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如果我们拿今天的美国与古巴为例,如果古巴军队能连年深入美国之境,来去自如,打得美国军队只能坚守不敢对战,虽没占领美国,你能说古巴没军事能力?同时呢,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也不仅仅只出于一统天下,恢复汉室这一个战略目的,还有以攻代守巩固延绵蜀汉、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增强团结、诸葛亮抓取军权更好维护蜀汉等战略目的,虽恢复汉室的目的未达到,但其他目的却基本上达到了。
陈寿虽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却也说“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敌,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举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理政,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陈寿的这段话,其实是他自己对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查找,共有六点:
其一诸葛亮善于治军,纪律严明,军队战斗力也很强,但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善于冒险出奇兵;其二与诸葛亮所对敌的,像司马懿、曹真、张郃等,都是曹魏百战名将,是曹魏的杰出精英;其三曹魏是大国强国,而蜀汉是小国弱国,曹魏从土地、人口、军队、综合国力、人才等方面,都比蜀汉强数倍,众寡不敌;其四攻守异体,本来非常弱小的蜀汉,对敌强大的曹魏,已经是非常弱势不敌了,却又不自量力,深入曹魏,成为进攻方,去进攻早有防备的强大曹魏,这难道不是在以鸡蛋碰石头吗?其五诸葛亮虽然才能卓越,但不能一心二用。
诸葛亮是蜀汉大丞相,一国之重,军政大权,都在他身上压着,一边处理朝政,一边又统兵作战,而且后勤军资供应,又都得诸葛亮亲自调配,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惩罚,都得诸葛亮亲自过问,如此繁重事务加身,诸葛亮怎能一心一意统兵作战?试问与诸葛亮对敌的司马懿、曹真、张郃等曹魏名将,有几个一边领兵打仗,一边又处理朝政,一边又督促后勤粮草?因此陈寿觉得诸葛亮应该坐镇后方,派像城父、韩信那样的得力大将一心统兵北伐,但当时的蜀汉却又缺少这样杰出的将领。其六大汉历经四百余年,国运已衰,天命如此,已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诸葛亮尽管才能卓越,也是不能与天命抗争的。
由此可见,陈寿对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成功的原因,总结得还是很全面的,只是有一点他没弄明白,那就是诸葛亮为什么用兵谨慎,不敢冒险用奇?正是因为蜀汉国小人少军队少,每个士兵每个生命都是蜀汉的宝贝,死一个少一个,面对强大的曹魏,如何保持有生力量才是第一位的,因此谨慎稳妥不冒险,是诸葛亮作战的首选。这也正是后来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批评陈寿作为史学家不知兵,乱评诸葛亮,贬低诸葛亮的重要根据之一。同时呢,陈寿作为西晋朝的一名官员,在记述诸葛亮北伐战绩时,是决不敢大显诸葛亮的光辉形象,而贬低西晋的开基之祖司马懿的;更何况晋禅于魏,仍以曹魏为正统,陈寿过多贬低曹魏,也是西晋统治者难以容忍的。
古代凡是以军功定基得功的,都赐以“武”的谥号,诸葛亮在世时被封武乡侯,去世后被封忠武侯;东晋封他为武兴王,唐封他为武灵王,并将其纳入武庙十哲之一祭祀;宋赐“英惠庙”,加号“仁济”;元代则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明代朱元璋钦定“帝王高”,选从祀名臣37人,汉末三国人物仅有诸葛亮一人被选中,“忠武侯与拥焉”;清代不但把许多纪念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礼庙时还以诸葛亮从祀。如果不承认诸葛亮的武功事业军事才能,历朝历代是不会以“武”加封诸葛亮谥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