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评价李广的功劳?和卫青比起来如何?

如何正确评价李广的功劳?和卫青比起来如何?这个问题要从2个方面来看,从保家卫国的角度来看,李广的贡献甚至大于卫青:卫青的不世武功,一定是程度上是将士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对后世的影响、从奠定中华民族版图的角度来看,李广是远远比不上卫青的。

《史记》中有李广专门的一篇,称为《李将军列传》,其中这样介绍李广: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他打仗很多,并且总是奋不顾身地冲锋在第一线,以至于别人看了心疼,向皇帝进言:“他自恃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作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他的“飞将军”之称,倒是来自于敌人:敌人听说他驻防右北平,就“避之”,好几年不敢进犯他的防地。

然而,汉文帝为之感慨: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因为“文景之治”时注重发展经济,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推崇武功,所以李广长期战斗在国防前线,却没有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机会。

也因为长期保境安民、而不是主动出击,李广的战术思想被固定为“被动防守”的模式。“居久之”,过了很久之后,李广也从年轻的战将变得白发苍苍了,历史却出人意料地开启了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李广屡次请战,但汉武帝“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真的只是因为年老吗?恐怕未必。汉武帝喜欢提拔重用毫无背景的草根阶层,不喜欢任用思想固化、战术也固化的老将,恐怕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汉武帝终于同意李广出征,却暗中告诫卫青:“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卫青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而李广自恃经验丰富,对新提拔的“外戚”卫青暗中不服气。将帅不和,影响了战局。

前面分析过,李广长于防守。到长途奔袭、远征作战的时候,他的战术局限性就显示出来了:没有向导,没有做好战前侦察工作,结果导致了“失道”。

本来胜负乃兵家常事,打了败仗、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下一次的胜利。可是卫青为了向皇帝汇报战场情况,而向李广咨询,李广就勃然大怒了: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址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六十馀岁,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就此结束了他跌宕起伏、辉煌璀璨的一生。

李广是个性格上有严重缺陷的将军。他为保卫大汉边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的战术思想不适合主动出击,因此在对匈奴的作战中遭受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