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文史百科 > 正文

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如何证明他是汉臣,而不是魏臣?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荀彧到底算不算汉室的忠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为曹操屡出奇策,为曹操平定了中原地区,在贡献方面上来说,荀彧是居功至伟的。但因为荀彧的政治目标是匡扶汉室,维护大汉江山,而他的主公曹操却在与群雄逐鹿中原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不臣之心。二者之间因为各自的政治企图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至此二人几乎分道扬镳。曹操渐渐疏远了荀彧,最后曹操迫使荀彧服毒自杀。

第一,荀彧本是袁绍幕僚,因为看袁绍有不臣之心,才弃袁投曹。

荀彧本是皇帝手下的“守宫令”,但后续因为董卓携西凉军强势入主京师,专政,乱政,废少帝,立新君,荀彧在这种乱世下为求自保,只好弃官回乡。

后续因为袁绍的邀请,去了冀州,看到了同郡的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从事。知道郭图等人都是嫉贤妒能之辈,自己处境堪忧,在加上发现通过与袁绍交流,共事,发现袁绍是一个有不臣之心的人。这不符合荀彧的政治操守,因此荀彧离开了袁绍,投奔曹操去了。

《三国志·卷十》: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

荀彧发现袁绍有不臣之心主要基于两点:

1.袁绍公开场合鼓吹,拥立刘虞为新帝,不承认董卓拥立的汉献帝,表面扶持汉室,实际和董卓干的都是一样的勾当,都是想挟天子,以令群臣。

2.袁绍的弟弟袁术,无意间得到汉室传国玉玺,袁绍看到后,也想据为己有,两兄弟因为这玉玺而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所以说荀彧看到袁绍是一个有狼子野心之人,并不是一个可以匡扶汉室江山社稷的忠臣,因此愤然离去。投入曹操的怀抱。

第二,劝曹操迎奉天子,匡扶汉室,维护东汉政权。

荀彧看到董卓死后,朝廷发生了动乱,荀彧就希望曹操以江山社稷为重,建议曹操效仿晋文公迎封周襄王,率军勤王。

但是此刻的曹操心里也有自己的打算,他现在想的是占地盘,拿下徐州,再去干迎奉汉献帝的事。但是荀彧据理力争。陈述里面的利害关系。建议曹操必须现在就去迎接汉献帝,也再一次告诉曹操,迎接了天子就成为了朝廷的功臣,人心所向,曹操一听,终于听取了荀彧的建议。率兵勤王。

最终的结果是双赢的,曹操奉迎天子迁都许都,成为最大功臣,也成为了最大赢家,他被汉献帝封为丞相,而懦弱的汉室在曹操的扶持下,可以“苟延残喘”下去了。这些都得益于荀彧这个汉室忠臣。

第三,荀彧反对曹操领冀州牧,害怕曹操成为第二个“袁绍”。

曹操率领大军击败袁绍后,最后攻入了邺城,基本平定了北方之乱,一统中原之地,这个时候,属下的说到:“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希望曹操领冀州牧,成为像袁绍一样的强者,军阀,但是荀彧是不同意的,第一,他不希望曹操走袁绍的老路,袁绍就是因为有不臣之心,才会失败的,第二,荀彧是个受儒家思想灌输的文人异士,他的忠君爱国思想太过浓厚,他不会违背自己的内心,所以他才会不顾一切的反对曹操这样去做,但是最终,曹操最终没有听,依然的令了冀州牧,至此,二人的关系已有裂痕。

荀彧因为此事,与曹操产生了矛盾,曹操为了缓解矛盾,曹操多次封赏荀彧,给予钱财,给予爵位,但都被荀彧拒绝了,曹操一看荀彧如此,渐渐开始疏远了荀彧。

第四,反对曹操称王,曹操勒令荀彧自杀,荀彧最后以死明志。

随着曹操的权势越来越大,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然昭然若揭,曹操暗示手下,向汉献帝建议,封自己为魏王,加封九锡,这些都让荀彧看在眼里,气在心头,当有人再次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荀彧毫不犹豫的就驳斥了回去,说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意思是希望曹操能够以忠君爱国为出发点,当一位君子,而不是一个小人,曹操听后,心中顿时,怒从心起,不在搭理荀彧。

曹操东征孙权,并没有带自己的这位首席谋士前去,而是将他故意撇到了一边,并且曹操在东征的路上派人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荀彧死后不久,曹操加封魏王。

《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荀彧作为曾经曹操最有利的支持者,因为为了维护汉室江山而与曹操交恶,又因为荀彧知道生死事小,名节为大,自己也没有能力在去反对曹操的篡逆行径,所以最终只能以死明志了。

综上所述,荀彧是一位汉室的忠臣,毕竟他最后以死明志。和曹操彻底划清了界限,他的死证明他是汉臣,而不是魏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