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历史上的清明时节,文人出游是什么模样?

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的清明时节,文人出游是什么模样?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现在不少年轻人都喜欢说自己很“宅”。如果条件允许,他们愿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地在家中待上几个月,成天依赖外卖和快递过日子。而对于人类来说,这样的“宅”其实也不算新产物。只不过在古代不“宅”的人更多,他们在踏青这事上留下的故事也更妙,吸引了我们的更多目光。

一、踏青是为了娱乐?其实源自祭祀

说到春日出门赏景,许多人想到的或许就是清明踏青。“清明”、“踏青”,仅从字面来看他俩就像是应该一起进行的活动。事实上我们至今也习惯了这么做。但习惯归习惯,习惯并不意味着历史就总是如此。就说踏青这事,古人还确实没有把它一直和清明等同。

作为中国一大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很早之前就被定在了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春分后约半个月。这个时段,万物萌发,草长莺飞,客观而言确实是个出门赏春的好时节。(——引用自头条百科)而既然时机如此之好,尊崇自然的古人又怎会吝惜于为出门赏春安排一个固定的节日呢?

这个与踏春息息相关的节日便是“上巳节”。当然,为随时都可进行的出门赏景专门确定一个节日确实有些夸张。这事古人也清楚。所以上巳节后来虽成为人们踏春赏景的节日,但也不是专门为此而生。

上巳节,也就是汉族的“三月三”。如果要追溯这个节日的历史,我们的目光会一路回到两三千年前的周代。那时每年的三月初三,女巫们会召集人们来到回暖的水边,为人们举行祓禊这种洗除污秽,祈求健康的祭祀仪式。被认为是《诗经》中写爱情之佳作的《溱洧》,其选择的男女主人公活动的背景也正是举行祓禊仪式的上巳节。

二、赏春,还带宴游?

连堪称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开端的《诗经》都记载了上巳节举行祓禊仪式的事,上巳节并非为游玩而生也就没什么争议了。但也正如《溱洧》所写到的那样,早在先秦时,人们就已经借上巳节这个机会来感受春日的美好。

到了以风度闻名的魏晋时代,上巳节与游乐有关的那部分已明显胜过祓禊仪式。依旧是在水边,人们最主要的活动不再是祓禊除秽,而是风雅极了的“曲水流觞”。

历史书上最著名的“曲水流觞”自然当属兰亭边那场由王羲之等主导的宴游。但到今天,我们记得《兰亭集序》,记得观赏春景,却早已忘了“上巳节”。不过这种遗忘倒也不是今天才有。早在唐代,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踏青赏春,宴游娱乐,就早已彻底取代了祓禊除秽。大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也写到“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但他一字未提“上巳”,也丝毫不谈“祓禊”。

不过你若是就此以为上巳节真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也着实是多虑了。尽管三月初三许多人都只游乐而不参加祓禊,但在唐德宗时,朝廷明令“比者卿士内外,左右朕躬,朝夕公门,勤劳庶务。今方隅无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宣任文武百僚选胜地追赏为乐。”唐宪宗时,朝廷曾因故取消庆祝重阳节,但同年的三月初三也是举国欢腾。

在唐宋时,除了魏晋士人喜好的“曲水流觞”,诗文比赛、流枣浮卵、竞渡等活动也得到人们的青睐。且由于上巳节与寒食节、清明节等在时间上十分接近,人们终将这三个节日混作一谈,一起以踏青宴游的形式庆祝。“三月三日天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即彻底成了形容踏青盛况的记述。

三、清明节与上巳余韵

虽然唐宋古人不再像先秦前人一样度过上巳节,但也多亏了他们对三月初三踏青游乐的喜爱,三月初三在明清时也得到了继承。而或许是唐宋将三月初三过得太热闹,又或许是明清时士人更喜欢复古之风,总之,明清时三月初三又或多或少地找回了些传统上巳节的味道。

在上巳节这天,有文人选择约上三五好友徜徉于山水之中,有文人、妇女在水边行祓禊仪式,还有人举行诗会,曲水流觞……明清时最有名的庆祝上巳节的活动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扬州的“红桥修禊”。可惜的是这样的盛况已是屈指可数,人们更多的只是零散模仿前人庆祝上巳节。

因而这一次,鉴于传承规模和深度的有限,上巳节又重新被“归入”清明节之中。时至今日,许多人更是以为踏青就是清明节自古以来的活动,而不知人们在这一时节踏青、游玩其实是对古时上巳节的继承。更有甚者,连“上巳节”之名或许都未曾听闻。这也可谓是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时的一大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