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侯爵是什么官职?官爵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你真的了解唐朝官爵制度演变吗?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说起军功制度的公平,当然是首推汉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因为他们没有达到封侯标准,名气再大也没用;唐朝开国公侯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后无一例外被封为开国公,那是因为他们都为大唐两代皇帝建立了卓越功勋。
唐朝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一应俱全,颇有商周遗风。但是其中也有不同:商周时期即使是个子爵,也有自己的封国,而唐朝的某些公爵也才只有七百或三百户食邑,级别也是低得可怜。
我们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看到官阶只有三品的狄仁杰,却能对平南侯狄青麟呼来喝去,而且直接对其发出死亡威胁——这是唐朝真实情景的再现:狄仁杰杀一个侯爵,还真不用请示武则天,因为当时的爵位实在是太不值钱了。
《封神演义》虽然是神怪小说,但是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大封诸侯的名单,却跟《史记》完全一致:虞国(虞姬的故国)、宋国(讲规矩的宋襄公)、虢国(假途灭虢的受害者)的首任国君是公爵,封地是公国,我们熟知的太公姜子牙是侯爵,秦始皇的祖先是伯爵,后来成为春秋五霸的吴国、楚国,一开始的时候国君都是子爵,伯夷的后代级别最低,是男爵。
西周东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公侯伯子男都有封国,而且级别还能晋升,甚至能自封为王——他们之所以有这么大底气给自己加官进爵,就是因为有地盘有子民,他们只需象征性地交给周天子一点礼物就行了,至于谁抢了谁的地盘,周天子也管不了。
跟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不同,唐朝的爵位大多数是口惠实不至,公爵们也没有按照规定享受三千户食邑,仅看《旧唐书·列传第十八》,我们就能发现那五个国公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尉迟敬德,食实封一千三百户;秦叔宝,食实封七百户; 程知节,赐实封七百户;段志玄,食实封九百户;张公谨,赐实封一千户。
国公尚且如此,以下的伯爵子爵男爵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后来成为潞国公、右卫大将军、兵部尚书的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前就是子爵:“太宗(李世民)在籓(当皇帝之前),引入幕府,数从征伐,累除(任)左虞侯、车骑将军(唐朝的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渐蒙恩遇,参预谋议。”
侯君集后来晋升国公,食邑一千户,比秦叔宝和程知节都多,但最后却落了个身首异处。
我们细看《唐六典》的规定,就会发现大唐开国功的待遇,都被缩水了:李渊规定的爵位从王到男爵一共有九等,正一品亲王食邑一万户,从一品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国公食邑三千户,正二品郡公食邑二千户,从二品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三品县侯食邑一千户,正四品县伯食邑七百户,正五品县子食邑五百户,从五品县男食邑三百户。
《新唐书·百官一》关于九等爵位的品级和食邑,从国公到县男,前面都加了“开国”二字,没有这两个字,公侯伯子男就更不值钱了。
而唐朝“爵爷”们的待遇断崖式下跌,开始从唐高宗李治显庆五年开始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武则天的主意,李治对爵位对应的官员品级进行了全面调整(实际是贬值):郡公正六品下,县公从六品上,侯正七品上,伯正七品下,子从七品上,男从七品下。
看到这里,读者诸君应该已经明白为什么正三品的内史令狄仁杰可以毫不客气地称薛青麟为“芝麻绿豆侯”了:在武则天执政期间,薛青麟那样的侯爵,其实就相当于正七品上的大县县令,可不就是个“芝麻绿豆侯”?
唐朝的爵位越来越不值钱,侯爵居然只有正七品上,在狄仁杰这样的天子重臣兼宠臣甚至武则天男闺蜜眼里,薛青麟当然卑微如同蝼蚁,平南侯跟狄仁杰的大保镖、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李元芳相比,也有天壤之别。
很多人说李治或武则天对开国功臣太过刻薄,他们出生入死打下大唐江山,后代最后却只落个“芝麻绿豆侯”。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李治和武则天的做法其实是相当英明的:大唐开国数十年,现任爵爷们不是二代就是三代,如果让他们继续躺在前辈的功劳簿上耀武扬威,大唐也好,武周也罢,早晚得被他们折腾黄了。
其实在任何朝代,开国元勋的后世子孙都免不了腐化堕落以致成为社会毒瘤,在笔者看来,李治和武则天做得还是不够彻底,他们应该做出这样的规定:你爷爷的功劳是你爷爷的功劳,你父亲的官位是你父亲的官位,跟你没啥关系,你要是胡说八道胡作非为,那就杀你没商量!
很多人对“人走茶凉”表示愤慨,但是如果那么多杯茶永远不凉,唐朝(咱们只说唐朝)得有多少锅炉替他们烧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