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古代读书人如果不参加科举的话 他们还有哪些人生选择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读书和科举,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古代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使得无数平民百姓,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很多人为了改变自身及家族的命运,穷其一生都在读书,即使屡次落榜,他们也从未放弃。

那么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是否科举就是唯一的出路呢?如果不参加科举的话,他们还有哪些人生可以选择呢?

一、当幕僚

读书人参加科举,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得到皇帝重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可如果事实证明,自己与皇帝无缘的话,那么成为地方大员的幕僚,也是不错的选择。

幕僚就是负责出谋划策的,就好比明朝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听闻唐伯虎与文徵明的才学,便有意招二人为幕僚。文徵明当即拒绝,而唐伯虎认为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欣然赴约。

明朝另一位才子徐渭,可谓是诗、书、画、兵法样样精通,但他却在科举场上屡屡碰壁。后来直浙总督胡宗宪听说其才华,便邀请他入府为幕僚。徐渭也没有让胡宗宪失望,他在抗倭战争中多次献计,做出了不少贡献。

在唐伯虎和徐渭之前,还有一位著名的幕僚,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李白并未参加过科举,可架不住人家有才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于是他得到唐玄宗赏识,不过很快又被“赐金放还”,后来就爆发了“安史之乱”。此时南方的永王拥兵自重,就邀请李白为幕僚。可惜永王被视为谋反后,李白也受到牵连。

二、卖字画

在古代,读书人是不屑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所以他们为了谋生,往往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就好比唐伯虎,他知道宁王实则有意谋反后,便装疯卖傻骗宁王放了他。之后他就发挥特长,开始卖字画为生,这也得以让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画家。

古代在平民百姓中,不识字的有很多,所以读书人除了卖字画,还可以替别人写信(家书、情书什么的)、写墓志铭、写春联等等。就好比武则天时期的李邕,就曾通过给别人写墓志铭为生,还挣了不少钱。

三、教书

古时候很多父母为了培养孩子读书,将来好顺利通过科举,往往会想尽办法为其创造条件,就比如挣钱送孩子上私塾。一些富裕的家庭,甚至会将老师请到家里来。而这些教书先生,大多都是放弃科举,或者是还没能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就好比《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他在考中进士之前,就在林府负责教林黛玉读书。

如今教师是个高尚的职业,但是在古代,很多读书人是不屑于当教书先生的。毕竟真正有能力的人,早就走上仕途,平步青云了,所以在当时,教书先生甚至会被人瞧不起。郑板桥就曾在诗中写道:

“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

四、当医生

除了走上仕途,有机会报效国家,为百姓谋福祉以外,医生也是读书人心中高尚的职业,因为可以济世救人,多么伟大。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曾说过: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要当医生就必须会看医术,这也是读书人的优势,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即使是复杂的医术,通过慢慢研究,也能摸透一二。甚至在考科举期间,读书人还会把医书当作闲书来看。关于当医生这一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时珍了。

李时珍14岁考中秀才,但他志不在科举,而是医学。于是他在三次落榜之后,毅然决定放弃科举,开始钻研医学,最终成为“药圣”。

五、著书立说

历史上有很多人,明明很有才华,可就是考不上功名。有的人会选择继续坚持,但有的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则会选择另一条路,就是将自己一生的才学,通过著书立说流传下去。这样做既不会让自己的才华淹没在历史中,同样能够达到青史留名的目的。

就比如吴承恩在科举中屡受挫折,仕途也不顺,最后他便闭门著书,就有了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同样,蒲松龄也是屡试不中,这才有了广受欢迎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

由此可见,古代的读书人除了科举,还是有很多人生可以选择的。当然这些选择,最后能走出什么样的路,就要看个人能力了。但归根结底,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科举仍然是他们首要的人生选择。

(参考文献《明史》《红楼梦》《能改斋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