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项羽为什么会在乌江自刎 项羽真的被逼走投无路了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项羽自杀,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李清照追思楚霸枭雄项羽,追随项羽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和气节。赞赏他身上的那种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

能让后世女诗人如此怀念如此敬佩的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项羽,真男儿。一句“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道尽了他的豪迈不群。一句“彼可取而代之”,说尽了他的自命不凡。一句“纵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言尽了他的重情重义。

垓下之战乌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刘邦部下多股兵力从各个方向合力进攻项羽。项羽一方的形势十分危急,无奈只能不断向东南方向撤退,一路退到垓下这个地方。

退到垓下之后,项羽并没有气馁,开始整顿自己还剩的十万大军,一心想着反攻回去。此时刘邦一方韩信、彭越、英布等与刘邦会合。在垓下将项羽的十万大军层层包围。项羽节节败退。

一天夜里,楚军营到处回荡着楚歌,楚军以为汉军已经把楚地全部攻陷了,士气大减。项羽带领一小纵部队连夜突围,逃到乌江边的时候,身边就只剩下了二十八个人。

项羽自觉无力回天,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便在奋力搏杀之后,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重情义的仁爱者

有人说,项羽妇人之仁。四面楚歌时心心念念牵挂的仍是他的宝马和美女无处安置。但为何不想想这儿女情长是他重情重义的最好证明。

东城快战,项羽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至死未悟他失败的真正原因,但项羽却愿意为了手下的人溃围、斩将、刈旗、取彼一将,拼死想为他们杀出重围。

项羽明明有机会东渡乌江,卷土重来。但他宁愿牺牲生命,也不肯苟活。项羽觉得他有愧于江东父老,即使他们不责怪他,他也无颜再面对他们。所以项羽面对死亡,镇定安详。

项羽是一个重情义的仁爱者。

为何不肯过江东

项羽究竟是为何不肯过江东,古往今来的人们纷纷猜测,看法却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司马迁认为:项羽之所以自杀不肯过江东,是因为他失败后羞见江东父老。这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说法。

张子侠先生认为项羽羞见江东父老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漏洞百出。项羽在自杀之前曾遭遇了很多次的失败。他的军队在垓下被刘邦大军团团包围。虞姬不得不自杀而手下的亲信也都散落在外。

而后项羽又受到农夫的欺骗而深陷大泽之中,一代枭雄此时狼狈不堪。身边就只剩下了二十八个骑兵,无比窘迫。

如果说项羽是因为自己葬送了八千个江东子弟而无颜再见江东的父老。那么发生在这件事情之前的那些失败,他为什么没有因为羞愧而自杀呢?

事实与这个观点恰恰相反,之前的那些失败,虽然也让项羽陷入窘迫之中,但是他仍旧想着要东山再起。

而他被刘邦大军追赶时的一系列逃跑的路线正表明了项羽本来是打算退守到江东伺机以待的。

可是为什么他一路来到乌江,并且有人主动表示愿意帮助他渡河的时候,他却萌生出了羞愧之心,一定要与刘邦决一死战呢?这一风格很显然与他一直以来按部就班的撤军计划不符。

因此张子侠认为,是司马迁为了情节能更加完整丰富,所以才自己补充了这一结局。但后人却将此当成了真实的历史,并且将这一事件广为散布。

此外还有一种分析认为这与楚国历来的的传统习惯密切相关。项羽是楚国人,楚人一直就有着兵败自杀的传统。

比如说春秋时期,打了败仗的楚国将军子玉,就是在兵败之后自杀而亡的。楚国的大夫屈原也是因为楚国战败,觉得希望渺茫,才投汨罗江而死。

项羽当时已经是弹尽粮绝,无力挣扎。兵败至此,对于项羽来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决定无论如何都决不渡过江东。

还有一种说法,出自刘子翚的《屏山全集》。他的观点是项羽之所以说出无言面对江东父老的那样一番话,是因为他怀疑亭长这个人有诈。

因为在当时刘邦正在悬赏,用千金邑、万户侯这样的好条件来买项羽的性命。而在项羽身处那样的困境之时,居然有人愿意主动相助。项羽难免怀疑亭长是在诓骗自己,所以他假借无言面对江东父老地话来拒绝亭长。

刘子翚还认为:项羽之所以选择逃到垓下这个地方而不是其他别的地方,是希望自己能够逃脱的,但是因为受到了农夫的诓骗而陷入了大泽,他心里认定了人心之恶,所以他不敢再贸然的听信亭长的话。

项羽也不再寄任何希望去逃脱、去东山再起。选择了与刘邦殊死一战直到最后。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项羽在当时已经意识到,天下英才已被刘邦尽数收入麾下,樊哙、卢绾、灌婴、夏侯婴、英布、彭越、周勃、曹参、还有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的韩信。

项羽自己孤身一人,虽有将帅之才,却已无可用之人。不管再怎么去努力,也终将是无力回天了。又何必白白让更多的人跟着自己流血牺牲。所以他选择放过自己,放过一心为自己效忠的好儿郎们。

成人之美也未尝不可。既然不能风风光光地赢,那洒洒脱脱地输也无妨,这也是英雄所为。

项羽究竟是不能过江东呢,还是他自己不肯过江东呢,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