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戎族曾南下入侵,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说到春秋时期,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公元前770年,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攻破周朝都城镐京的犬戎杀死。无论烽火戏诸侯的真相如何,各种书籍上都浓墨重彩的记载了犬戎攻破镐京,并杀死周幽王。

公元前660年,赤狄攻打卫国,卫军惨败,卫懿公被杀,全国差不多只剩5000人。《吕氏春秋·忠廉》记载,卫懿公死状极惨,身上的肉被狄人分食,只剩下肝脏。

网上有人喜欢问,春秋战国乱世之中,匈奴或其他部族为何没有南下入侵?不是没有没有,而是情况更为严峻,甚至比后世匈奴造成的实际威胁还要大,戎人不仅颠覆了西周王朝,而且西周关中、中原等地,尽皆成为戎人的乐园,甚至南夷与北狄已经会师,中华民族命悬一线,当时形势恰如《公羊传》记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01

西周初年,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寒冷期,干冷气候迫使中亚草原上的戎人,不得已向东南迁徙,于是戎人挥舞着青铜刀,像潮水一般涌入中国,造成了一场可怕的侵略之潮。

周幽王时,野蛮的戎人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天下为之震惊。但还没等列国回过神来,戎人就已全面南下,肆虐各国,“南夷与北狄交”,甚至后来还在河北建立了代国、中山国,其中中山国被誉为战国第八雄。

根据《春秋》记载,戎人数量繁多、分支丰富令人震惊,有北戎、山戎、无终之戎、扬拒之戎、阴戎、骊戎、陆浑戎等等。现代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此时的戎族分布于中国内地,东方有鲁西之戎、北方有北戎和山戎,西方有犬戎、骊戎等。简而言之,所出现的每一戎族名称,都代表一个戎人部族,代表侵占了一片华夏地盘,背后是华夏先民或被杀或被奴役。

卫懿公被杀之后,《左传》记载的一则故事,清晰地说明了当时华夏文明危在旦夕: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日:“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周平王是周幽王之子,因为犬戎攻破镐京,大肆烧杀抢掠,于是周平王后来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后不到百年,就在野外见到不少华夏先民披发祭祀祖先,即丢弃华夏礼节、采用戎人礼节祭祖,实际是被戎人同化。后人将伊川的感叹称之为“伊川叹”,意为慨叹中原政权衰微。

无论是物理上,还是精神上,戎人都对华夏先民造成了严重威胁。更严峻的是,北有戎人,南有蛮夷,夹在中间的华夏危在旦夕,幸运的是,在这“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无数华夏英雄挺身而出,其中三位极为突出。

02

齐桓公上台后,在管仲辅佐之下励精图治,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面对北方戎人与南方蛮夷,齐桓公在管仲建议下打出了“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旗号,即我们熟知的“尊王攘夷”。尊王是为了统一号令,其中夹杂齐桓公的私心,攘夷就是集中列国力量,向不断入侵华夏的戎狄与南蛮宣战。

首先,齐桓公率领诸侯兵临楚国,迫使楚国承认周天子的地位。春秋时代,楚国一直不被中原认可,被认为是南蛮或荆蛮。

其次,稳定南方后,齐桓公开始针对戎人。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结果“山戎走”。前661年,山戎攻打刑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派兵救邢,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总之,由齐桓公领头,春秋诸国空前团结,联合起来保卫了华夏文明,有力地打击了戎人势力。

正因如此,孔子感慨:“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没有管仲,我们将披发左衽,华夏文明就灭亡了。

03

齐国位于东方,遭遇戎人入侵极少,而位于晋国与秦国,由于位于北方与西方,正是戎人南下或东进的必经之路,那么晋国与秦国又如何应对戎人入侵的呢?

晋国始于周武王第二子唐叔虞,西周时期逐渐壮大,面对咄咄逼人的戎人,晋国反击的非常凌厉。首先晋武公(晋穆侯曾孙,篡夺了晋侯缗之位)活捉戎狄首领诡诸,其次晋武公之子晋献公(晋文公之父)在位时,奉行“尊王攘夷”政策,不断打击、驱逐、兼并诸戎,攻灭骊戎、击败狄戎等,取得对戎人的一系列大胜,为晋文公称霸奠定了基础。

晋献公之后,在打击戎人、以及戎人不构成威胁之余,晋国也逐渐接纳戎人,最典型的是陆浑戎。《左传·襄公十四年》中记载着陆浑戎首领的血泪控诉:“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晋惠公(晋文公之弟)不仅接纳了陆浑戎,还将他们安置在了伊川。陆浑戎归晋后,成为晋国有利的同盟伙伴,为晋文公称霸提供了很大帮助。

与此同时,陆浑戎的血泪控诉,反映的是秦国对戎人的打击。周孝王时,将商朝名将恶来后人非子封在秦地,不过只是方圆五十里,而至秦穆公时能参与诸侯争霸,是秦国历代国君一代代从西戎等手下夺下的地盘,先后消灭了社戎,击败邽、冀两戎部等等,从而有了争霸基础。

至秦穆公时,在崤之战后,秦国东进计划遭到惨败,秦穆公专心经营西部,于是取得了灭戎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根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歼灭了12个强大的戎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收复了西周故土,遂“称霸于西戎”。

04

经过齐桓公、晋献公、秦穆公的打击,戎人对华夏已经不再构成威胁。此后春秋时代,由于“尊王攘夷”的大旗存在,春秋列强在对待戎人或其他异族问题上,更容易达成一致意见。春秋小国不敢轻易接纳或结盟于戎人,大国很容易以“攘夷”借口征讨;春秋大国敢于接纳戎人,而大国实力强大,戎人很难对其构成威胁。因此之后的史书上,鲜有戎人肆虐中原的记载,不是戎人转性了,而是被打服了。

到了战国时代,伴随着列国兼并战争,夹在诸侯国之间的戎族,或是消亡于烽火狼烟下,或是融于中原族群之中。《后汉书》中清楚记录着戎族的湮灭:“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

此后,“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

所谓“义渠戎”,甘肃庆阳西南的宁县,为古西戎之国,商朝时期就已经存在。春秋战国时期,义渠戎建立了强大的郡国,与秦国、魏国抗衡,还曾参与中原纵横争夺之战,成为当时雄据一方的同源异族强国。公元前272年,义渠戎被秦国彻底灭掉,后融入中原华夏族。

随着义渠戎被灭,拥有部落政权形态的戎族已经不再存在,而作为个体或小部落融入了华夏。汉代之后,史书中很难再找到各个戎族的记载。

经过千余年的艰辛战争,华夏族最终打败了戎族,但随着戎族的消失,又一个强大的敌人在北方崛起,与戎人不同的是,这个敌人拥有统一的组织和强大的兵器。一场生死的较量,又一次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