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王旦被誉为北宋初年名臣,为何却颇受后世诟病?

在北宋历史上,有八位死后获谥“文正”的名臣,他们分别是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其中范仲淹、司马光这两位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司马光认为,“文正”应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可轻易给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既然王旦被誉为北宋初年名臣,为何却颇受后世诟病?

按照王旦的生平履历来看,可谓是官运亨通、仕途平坦,进士及第之后,先是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而后又在澶渊之战时,权任东京留守事。最终,于北宋景德三年拜相,并监修《两朝国史》。其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深为真宗信赖。可惜却因没有阻止宋真宗天书封禅一事,颇受后世诟病。那么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宋史·列传·卷四十一》:钦若曰:“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然自古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然后可尔。”......帝思久之,乃可,而心惮旦,曰:“王旦得无不可乎?”钦若曰:“臣得以圣意喻之,宜无不可。”......帝由此意决,遂召旦饮,欢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既归发之,皆珠也。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

王钦若,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宰相,“五鬼”之一(五鬼,北宋真宗至仁宗年间的五名奸臣: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当时,宋真宗赵恒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认为这是一桩颇为自豪的功业,没成想王钦若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所以便建议赵恒封禅泰山,以粉饰太平。

宋真宗赵恒一向痴迷仙道,同样也认为此时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但又怕宰相王旦不同意。王若钦看赵恒一脸疑色,便自告奋勇,自称已说服了王旦。不过赵恒心里还是不踏实,就召王旦来宫中饮酒,酒后,还赠一樽酒给王旦,言明:“带回去与妻儿一同享用吧。”

回到家之后,王旦打开酒樽,发现里面不是美酒而是美珠。自此之后,王旦对王钦若发现天书以及上书宋真宗赵恒封禅一事,不再过问,沉默不语。

赵恒的行为很明显,他就是要告诉王旦,如果你这次不收下朕送给你的美珠,那么下次就是毒酒了。正如曹操与荀彧,荀彧反对曹操进位魏王,曹操便知道两人不再是一条心了,便让人送一只空食盒给他,寓意再无汉禄可食。虽说宋朝有不可杀文臣的特例,但却可将其踢出朝堂。因此,王旦选择沉默之后,便可君臣尽欢喜。

《宋史·列传·卷四十一》:大中祥符初,为天书仪仗使,从封泰山,为大礼使,进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受诏撰《封祀坛颂》,加兵部尚书。四年,祀汾阴,又为大礼使,迁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仍撰《祠坛颂》,将复进秩,恳辞得免,止加功臣。

王偁评价:李沆、王旦相继相章圣(宋真宗),君臣俱欲无为,上则阴阳和风雨时,下则水土平草木茂,外则便鄙不耸,内则比屋可封,真得宰相之职矣,而沆犹日奏水旱盗贼之事,以防人主侈心,其先识远虑盖如此。以旦之贤,谏行言听,而于此有愧于沆焉,此春秋之法所以责备于贤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