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为什么后人对其知之甚少?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建立者为禹。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在后世的历史记载当中,好像一直蒙着一块神秘的面纱,让后人感觉知之甚少。
这主要是因为,夏朝存在的时代,距离现在实在是太远了。而且当时文字体系还没有彻底成熟,也没有像后世那样完整记载历史的制度。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能够找到的一些有关夏朝的史料,就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很难支撑起一个朝代的完整史料。
夏朝的遥远,大概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根据目前各种史料以及考古发现来看,夏朝的存在时间,大概是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而那位写史记的司马迁,大概生活在公元前一百年左右。
也就是说,司马迁距离夏朝,就相当于是我们距离东汉或者南北朝。虽然从今人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古代的人和事。但这种历史跨度,注定司马迁生活的那个时代,对于夏朝一样是知之甚少。
而中国完整的正史记载,恰恰是从司马迁开始的。我们今天能够找到的最早的有关夏朝的史料记载,基本上也全部出自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除此之外,其他有关夏朝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考古工作者一点一点发掘出来的。
在司马迁之前,从来没人去写过什么完整的朝代历史。就算有一些官方的历史记载,往往也是只言片语。从夏朝传到司马迁的时代,还能剩下多少,实在是不好说。
不过,我们暂时先假设,司马迁所写的夏朝,都是完全正确的。他从西汉国家图书馆里找到的那些史料,也确实都是夏朝流传下来的。那么,司马迁老爷子笔下的那个夏朝,到底是怎样的呢?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数千年前,在那场逐鹿之战以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黄帝胜利之后,黄帝被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部分部落,共尊为首领。
黄帝在世的时候,子嗣非常多,很多部落都留下了他的血脉。这也是为什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诸侯国的国王,彼此之间都能攀上亲戚的原因。因为绝大多数的诸侯国世系,往根源上追溯,老祖宗都是黄帝。
再之后,就是所谓的三皇五帝时代了。所谓的尧舜禅让,以及大禹治水之类的事情,都是发生在这个时代。另外,根据司马迁老爷子的记载,皇帝的二儿子,名叫昌意。昌意后来生了个儿子,叫做颛顼。颛顼又生了个儿子,名叫鲧;鲧又生了个儿子,名叫大禹。
对于大禹这个名字,中国人肯定都是耳熟能详的。因为大禹治水这个典故,实在是太有名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禹也相当于是夏朝的开创者。
当然,在史书上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鲧并不是颛顼的儿子,而是颛顼的五世孙。不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一种是对的,反正从这两种说法当中综合来看,大禹是黄帝二儿子的后代,这应该是没错的。
而到了三皇五帝时代末期,各地饱受水灾困扰。在此期间,大禹的父亲鲧,先被任命为治水管理员,结果却没能治理好水灾。因为没能治理好水灾,鲧就被处死了。鲧去世后,大禹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治水,最后终于花了十年的时间,治理好了水灾。
因为治理了水灾,大禹的声望达到了一个顶点。治水之后,在舜的要求下,大禹又带着自己领导的夏部落,去征讨三苗部落,最后把三苗部落驱逐到了汉水流域。
经过这两件事,大禹的影响力,已经远超其他人。而且夏部落的实力,也逐渐超过了其他部落。
所以后来,舜就按照当时的制度,禅位给了他。而到了大禹晚年的时候,大禹任命了一个叫益的人,作为自己的继承者。从之前的历史当中,我们已经知道,大禹是皇帝二儿子家的后代。而这个益,则是皇帝大儿子家的后代,是当时东夷部落的首领。
但是,当益按照旧有的制度,在大禹去世之后,为大禹守孝三年之后,却迎来了一场出乎意料的政变。当时的民众,并不支持益,而是支持大禹的儿子启。
所以,现代很多人都说,启能继承大禹的位置,其实是一场政治阴谋。而之前出土的竹书纪年当中,则是说启当时发动了政变,直接率领夏部落干掉了益,或者逼迫益让出这个位置。
对于这件事的具体情况,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实在是无从得知。因为史书上真的没记载那么详细。我们只知道,在这之后,启继承了大禹的位置。自此之后,禅让制也改成了世袭制,天下共主的位置,就开始在启的后代手里,一脉相传。
从这时开始,夏朝诞生了。
夏朝诞生之后,自然也有人不服启作为天下共主。按照正常的逻辑,启如今的位置,原本应该是属于东夷部落的。那如今启靠着武力,强行夺了这个位置,那其他人是不是也能通过武力争夺,强行霸占天下共主的位置呢?
所以,在这之后不久,有个叫有扈氏的牛人,直接带兵杀到了夏朝的都城。不过最后,有扈氏自然是没打过启,只能成了启巩固地位的垫脚石。也正是在这一战当中,启提出自己是接受了上天的任命的这个观点。而这个观点,也成了后来上千年古代历史上,中国君权天授的源头。
经过这两场大战之后,启的位置就彻底稳了,再也没谁能挑战他的地位。不过,等到启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之后,情况就又不一样了。太康从小锦衣玉食,也没学过怎么治国理政。所以,太康即位之后,夏朝开始再次出现了危机。
这次的危机,还是来自于东夷部落。当初启靠着击败东夷部落,所以才能夺得天下共主的位置。但如今,太康不管事,自然就镇不住东夷部落了。而当时东夷部落的首领,这个人也是鼎鼎大名,他就是那个传说中曾经射下过太阳的后羿。
后来,在后羿的率领下,东夷部落再次打败了夏朝王都的军队。战乱之中,太康逃走,自此再也没能回来。而后羿攻入夏朝王都之后,先是立太康的弟弟中康为新王,自己把持了大权。再之后,中康莫名其妙地死了,后羿又立中康的儿子相即位。
对于这段历史上,史书上基本就只有极为简略的记载。对于当时后羿是怎么打赢的,中康又是怎么死的,史书上完全没有记载。不过,我们也不能要求更多了,毕竟那时候连甲骨文都还没有彻底完善,史料能记载这么多,已经很不容易了。
不过,相即位之后,好像变得聪明了一些。没等到后羿干掉他,相直接自己跑了。相跑了之后,夏朝就相当于是没有国王了,后羿也没有自己称王。所以,相离开之后,夏朝就进入了一段‘无王岁月’。
说是无王,但实际上,最高权力都掌握在后羿的手里,后羿也就相当于是当时的夏王了。至于说后羿为什么没称王,因为史料太少,我们也不得而知。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反对的声音还比较大,也有可能是后羿觉得没必要。
总之,就这样,夏朝的最高权力,就此落入到了后羿这一脉的手里。而后羿坐稳王位之后,也开始沉迷享乐,不问国事。所以不久之后,后羿麾下有个叫寒浞的奸臣,趁机干掉了后羿,霸占了后羿的位置。
寒浞掌权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又去追杀那个已经逃走多年的相。最后,相被杀,只有他的妻子,怀了一个遗腹子逃走。后来这个遗腹子出生,被取名为少康。少康长大之后,听说了自己的复杂身世,于是便去联系各地支持夏朝的部落。
最后,在少康的带领下,各部落组成联军,击败了寒浞,少康也得以重新夺回王位。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这件事,如果放在史料比较充分的年代,一定会是一出无比精彩的大戏。但可惜的是,因为史料太少,我们实在不知道,当时的具体细节,只是知道大概有这么一件事。不过,对于这其中的细节,如果仔细追究下去的话,其实有些细思极恐。
比如说,作为遗腹子的少康,真的是相的儿子吗?再比如,寒浞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架空后羿,最后夺取了大权呢?
这些问题,我们恐怕都无从得知了。
而从少康开始,接下来的几代夏王传承,就平稳多了。少康之后,接下来夏朝先后传了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等十位夏王。这十位夏王,至少在位两百多年的时间。但对于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夏朝到底发生了那些事情,司马迁记载的依然比较少。
我们只知道,少康的儿子杼在位期间,为了避免东夷再打过来,所以就迁都到了今天的河南开封地区,当时叫做老丘。另外,杼还特别重视军事发展。在他的治理下,夏朝的军事力量,上了一个大台阶。不但再次击败了东夷,而且还吞并了不少小部落,将夏朝的国境扩张到了海边。
但至于这其中的详细细节,我们一概不得而知。
杼之后的几任夏王,基本上就没什么记载了。我们只知道,这些夏王在位期间,夏朝和东夷的关系逐渐缓和,东夷也接受了夏朝的册封,承认是夏朝的臣子,这就是后世分封制的源头。而随着东夷与其他小部落开始臣服,夏的国境也进一步扩大了。
就这样,传了几代夏王之后,夏朝的版图达到了巅峰期,国力也达到了顶点。但是,正所谓盛极而衰,夏朝也没能避免这个结果。随着开国时间越来越长,夏朝也像后世很多王朝那样,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并且开始出现昏君。
到了夏朝倒数第四位夏王,孔甲在位期间,夏朝内部已经是矛盾重重。偏偏孔甲又是一个昏君,在位期间,对国事不太精通,性格又十分暴躁,而且大搞封建迷信,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鬼神的身上。经过他这么一搞,原本就已经四处漏风的夏朝,彻底变得摇摇欲坠了。
而孔甲之后,接下来即位的皋和发,都比较平庸。别说解决问题了,能保证夏朝不继续恶化,已经很不容易了。等到发去世,夏朝王位传到了发的儿子,桀的手里,夏朝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了。
而对于夏桀这个名字,中国人也应该都比较熟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暴君,夏桀即位的时候,夏朝其实据已经是摇摇欲坠的状态了。偏偏夏桀本身又是个暴君,到了这个时候,夏朝的灭亡,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据史书记载,夏桀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残害忠良,任用奸臣,各地诸侯开始纷纷起兵讨伐暴君。在这期间,有一个名叫商的诸侯国,开始起兵讨伐夏朝。而商国当时的领袖,则是名为汤。
在商汤的带领下,很快,商国击败了几个夏朝的死忠小弟。而随着这几个马仔先后倒下,当商汤率领大军,攻入夏朝统治区域的时候,夏桀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找不到帮手了。
既然找不到帮手,那就只能自己上了。所以接下来,夏桀带着夏朝最后的精锐军队,在山西夏县地区,和商汤大战了一场,史称鸣条之战。
当然,说是大战,和后世那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大战相比,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而已。毕竟当时还处于氏族制社会,整个中原也没多少人。据史书记载,当时商汤只是带了六千士兵,和七十辆战车参战,便已经是倾尽全力了。而作为战败方的夏桀,估计人数也不会超过万人。
虽然参战人数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但这场战争,在历史上的影响力,确实至关重要的。此战之后,夏桀败亡,夏朝就此覆灭。而商汤则是在其他部落的支持下,正式称王,开启了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至于鸣条之战的细节,以及具体时间,这些直到今天,史学界都没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纵观史书上的夏朝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夏朝其实和后世很多朝代一样,都是在重复类似的剧情。只不过因为时代太过久远,很多事情没有历史记载,所以才被后世逐渐神话,仿佛成了一个生长于神话中的时代。
但是,当我们把那些神话色彩的外衣,剥掉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夏朝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朝代,其实也没什么神秘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简陋。
而且,因为相关史料太过匮乏,直到今天,我们对夏朝的了解,仍是极为有限的。甚至就连夏朝的王位传承,很多人都产生过质疑。毕竟,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夏朝一共存在了四百多年,却传了十四代人,十七位国王。这样算下来,平均每一个夏王,至少要在位超过二十年以上才行。
但是,众所周知,古代医疗水平有限,人们的寿命普遍不长。就算是到了司马迁那个时代,人们平均寿命也就不到四十岁。而司马迁生活的西汉时代,两百多年就传了十五个皇帝,所以夏朝四百年的历史,会不会有其他没有记载下来的皇帝存在,也是一个未知数。
总之有关夏朝的历史,目前确实存在很多迷雾,甚至就连夏朝国都的位置,目前都存在争议。目前最广泛的说法是,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朝的王都。
但想要确定这件事,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也许,未来某一天,当我们发现了足够多的考古证据之后,夏朝这个最早期的朝代,才会彻底拨开所有迷雾,完整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