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为什么能成为太子?我们对李治有哪些误解?
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治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在《太平御览》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那就是“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这里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分别是李世民、长孙无忌和当时的晋王李治。也正是从这一时间之后,李治被确定认为是李世民的继承人,从此也就有了唐朝最为鼎盛和繁华的时代,也有了历史上唯一的以此女皇帝登顶的历史。但让人疑惑的是,李世民的后代繁衍并不少,其中李治只能算作是保守之君,而且年龄尚小,为什么会成为李世民的选择呢?
从一开始李治就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这在于李治的孝顺以及懂得分寸;这里懂得分寸的原因是在于李治表现出来的为人臣子的本分,而孝顺则是年仅九岁的李治在长孙皇后去世以后,非常难受而且悲伤之前波澜众人。对此李世民是“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李治表现出孝顺的特点,曾经李世民问李治在《孝经》之中什么最重要,而李治回答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也正是这一番诚恳的回答,让李世民心中甚是安慰。
李治最大的阻碍被消除
其实在李世民早期最为宠爱的是李泰,宠爱到了什么地步呢?不但是经常带在自己的身边,四处游历,而且在《朝野佥载卷五》中记载“太宗养一白鹘,号曰“将军”。取鸟常驱至于殿前,然后击杀,故名“落雁殿”。上恒令送书,从京至东都与魏王,仍取报,日往反数回。”;这个故事是说李世民有一只叫做将军的白鹘,而李泰不在自己身边的时候,李世民则是让白鹘送信给李泰,而且一日之间要来回好几次。
更有甚者是魏王曾经因为过于奢靡而被大臣们所弹劾,其中包括了魏征和房玄龄等人。谁知道李世民听到了自己的儿子李泰受到他人的非议,直接是把众人喊来臭骂了一顿,要不是魏征在这据理力争,李世民估计还会更加过分之举。不过好在后来李世民自己也承认了太过于宠爱,以致于失去了判断。所以李泰如此受宠,大概率上是能得到李世民青睐成为储君的。而这一来,李治只会越来越没有希望。
同样成为李治阻碍的还有李承乾,也就是现在的太子。李承乾年仅八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太子,从那时候起就已经过上了让人瞩目的生活。但同样也受到了兄弟之间的嫉妒仇视,最大的矛盾就起源于魏王李泰和李承乾之间的争宠,虽然李承乾也很得父亲的欢心,但是身为太子承担了太多不该承担的事情。比如一犯错误就会遭到朝臣的不断警告,又或者是会被自己的父亲严厉斥责,这也显得太子之位不像是荣誉反而是一道枷锁。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李承乾想要造反的原因,只有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才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但也正是由于二子争宠夺嫡,最终也是两败俱伤,李世民在悲愤之余都有了轻生的念头,这也就有了之前的那一幕,李世民拔刀欲自我了结。但也正是因为两个人被踢出局外,反而是成就了李治。
李治的另外一面
在众人的印象之中李治过于软弱,不然也就不会发生武则天的事情。但李治其实并非大家所想,非但是在治理国家上颇具能力,而且武则天的上位也并非是李治因魅惑而做的决定。早在李世民还没有去世之前,《唐书》记载“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也就是唐太宗也是曾对李治有过考验的,但是李治每一次都能对答如流,而且做出对的决策,这才让李世民彻底放心。
同时在对待武则天一事上,李治所希望的只是通过改立皇后来获得朝政大权,从此摆脱朝廷老臣的控制。原本改换皇后属于唐高宗的家事,但是这一次却超越了皇家家事的范畴。起因就在于褚遂良认为的武则天并不是世家大族,换皇后可以,但一定要在士族之中选择。实际上这就所反应的是朝局之中的较量,也就是士族和庶族之间的矛盾。所以此次改立皇后事件上,不但是没有显示出李治软弱,反而是体现了他敢于突破的精神。
而且在整个朝局至上李治也认为自己作为皇帝,臣子所管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先是褚遂良的反对,而后又是长孙无忌的暧昧态度。故而说李治第一次感受到为人君王的无奈和限制,因此李治要打破这一格局,所以这还是体现了李治的勇敢和才华。
总体上看李治给人最大的误解就是不够突出,夹在了李世民和武则天两个皇帝之间,李治却是很多表现都被掩盖。但是这并不能够否认李治在治理国家上的才华,如孟宪实所说“唐高宗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凡他要做的事情,无不达成。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所以李治更像是清朝时期的雍正,其才能被盛世所掩盖,被后人所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