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其余五国为何会选择坐视赵国败亡?
长平之战时,其余五国为何会选择坐视赵国败亡?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调兵遣将大举进攻韩国,经过数月的激战,秦军一举攻占了韩国连接本土与上党郡的枢纽——野王城,使得上党郡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韩桓惠王无奈之下,准备以上党郡作为礼物,换取秦国退兵。
可就在韩王特使抵达上党郡,命郡守冯亭率全郡百姓向秦军投降之时,冯亭却转投赵国怀抱,意图借助赵国力量抵抗秦国。韩国君臣见此,认为冯亭此举是“移祸大邦,脱我存亡之危也”,对韩国有利,便对此默许。
刚刚即位的赵孝成王见韩国献城,赵国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得到十七座城池,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是因兹事重大,赵孝成王先后与叔父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两人商议。
平阳君赵豹看穿了韩国君臣的想法,认为冯亭此举是将“祸水东引”,使得秦国将目光放在赵国身上,这会提前引发秦赵两国间的决战,赵国接受上党郡,绝对是弊大于利的事情。
平原君赵胜则不是这么认为,他认为赵国能够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得到上党郡的十余座城池,何乐而不为呢?就算是秦军进犯,那也只要赵军积极防御,秦国势必不会与赵国死磕。
赵孝成王在一番考虑之后,选择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接受上党郡。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很清楚,赵国四十余万大军全军覆没,那位建议赵孝成王接受上党郡的平原君,也因此被太史公这样评价——“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对于整个战国乃至整个古代中国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此战之后,山东六国再无任何一国能够独自抵抗强秦的进犯,秦国统一天下的障碍基本被扫清,使得秦国的统一大业成为了一个时间问题。
于是乎,就有很多同学在讨论,在赵国与虎狼之秦苦战于长平之时,为什么其余五国都不顾唇亡齿寒之理,选择了隔岸观火,坐视赵国败亡呢?
首先,我们需要将隔岸观火的其余五国分为两类,一类是真的是在隔岸观火的,一类是想要施以援手,但因赵国自身的因素,导致这些国家师出无名。
第一类的国家有:齐国、燕国、韩国
为什么说齐国、燕国、韩国是真的在隔岸观火呢?
韩国自不用多说,本来韩国将上党郡移交给赵国,就是包藏祸心,想要将秦国的进攻重点引到赵国身上,现如今秦赵激战正酣,不正是韩国所希望的吗?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又怎么会介入长平之战。不过很可惜,在长平之战的后期,秦昭襄王为了保障秦军后勤,调遣偏师发动了对韩国的战争,韩国被迫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最终丢掉了国内的所有重镇以及国内要道。
而燕国和齐国的态度,这就源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了。
我们先来看看齐国,齐赵之间的矛盾,这就源于二十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84年的那场五国伐齐,在这一战中,齐国几乎全境沦陷,连齐闵王也因此惨遭虐杀,而这场五国伐齐,出力最大的除了燕国,便就是秦赵两国了,而且就算田单复国之后,齐赵之间的关系非但没有缓和,还因不断地边境冲突,使得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这也就成为了齐王建拒绝向赵国借粮的原因。
而燕赵两国之间的事情呢,其实可以从四十年前的子之之乱说起,当时燕国几乎亡国,赵武灵王与秦惠文王强势改立公子职为王,是为燕昭王,一举荡平了燕国内乱,并且驱逐了为害燕国的齐军。从此之后,燕赵两国关系日益密切,但是随着燕昭王的去世,以及乐毅奔赵,燕惠王多次索要乐毅不成,恼羞成怒,使得两国的亲密关系恶化,此后的燕国虽然没有胆子对赵国用兵,但是却也希望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燕国可以去打赵国的“秋风”。
第二类的国家有:魏国、楚国
魏国与楚国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是时刻关注,因为魏楚两国常年是处于抵御秦军进犯的第一线,再加上国内分别有如信陵君、春申君这般具有天下格局的战略家辅政,两国深知这场战争对于天下的意义,也知道一旦赵国遭遇惨败,秦军将会无敌于天下,山东六国再无一国能够对秦国形成掣肘。在赵军落入下风,被秦军所压制之时,他们有出兵的想法,可是却没有合适的借口出兵介入。于是乎,他们在等赵国的反应,等待赵孝成王开口求援。
可就在这个时候,赵孝成王拒绝了虞卿的建议——携带珍宝向魏楚两国求援,重新形成合纵之势,迫使秦国走上谈判桌。而是选择接受了楼昌提出的建议——直接派遣使臣与秦国议和。
结果真如虞卿所预料的那样,秦昭襄王与范雎隆重接待了赵国使臣,向天下传达出了一个错误的消息——秦赵即将议和,楚国和魏国得知之后,不再关注长平战事,而秦国达到这一目的后,悍然拒绝了赵国的议和请求。此时,因魏楚两国错认为秦赵和议已成,赵国被彻底孤立,随后只能孤军奋战,直至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