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面对赵王秦始皇都只是流放 秦始皇为什么饿死齐王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始皇和齐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自古以来,各朝各国对待投降的没有威胁的外国君主都是十分优待的,以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为例:刘禅在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一语后,司马氏族彻底打消了对他的猜忌,他也安稳的以安乐公的身份度过了余生,甚至为自己的儿子谋取了世子的名号。

孙皓,荒淫昏庸的统治失去了吴地的民心,在投降晋之后也被赐予归命侯,手下的大臣、儿子也被封官拜将。可见,大部分统治者对没有威胁的投降国国君是施以宽仁的。

可是在秦国,秦王嬴政对待投降的齐王建却是以饿杀的方式处理,而反观差点谋害了自己的赵王却只是流放。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就是嬴政在处理两国国君不同态度的原因。

首先是秦国的尚武的思想让秦王对老对手赵国心存好感

尚武可以说是秦国的建国的基础了。起初,秦国祖先也是在中国东部地区,后于周穆王时期迁往甘肃东部守卫边境,因护卫平王东迁有功被封秦王得以立国。

秦地艰难的生存环境和与戎狄长期艰苦卓绝的征战,不仅锻炼了老秦人粗犷、质朴、尚武的性格特征,还促成了崇尚武力、顽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传统。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人的尚武思想更加深刻。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大良造卫鞅(以封于商地后称商鞅)在秦实行了轰轰烈烈地变法运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一系列法、律、令被贯彻执行,农战政策也随之推行。

自此,秦人告别了之前的生活方式,农耕和争战以及与此相关的祭祀和祈祷变成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战”成为人们日常的交谈话题。甚至有亲戚朋友见面讲“务之所加,存战而已矣”之语,以致“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商鞅之后,秦国变法所推行的“乐战”、“重战”思想进一步强化了秦人崇武的观念,鼓励并培养了秦人的尚武习惯。

而秦地风俗也催演了秦国的尚武精神:

秦王的太子的确立不是依靠嫡长子世袭制,而是从皇子中选出一个勇猛的立为太子。

秦人对英雄、勇士自来崇拜,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大多是对国家、民族做出过较大 贡献的人,尤其是那些叱咤风云纵横疆场的英雄和勇士,比如杀神白起——他为秦扫灭六国立下赫赫战功,但因他在秦赵的长平之战后 没有听从秦昭王之令继续攻赵而被赐死,秦人对白起之死也表现出无限的哀悼之情。

秦国自上而下的尚武精神是杀死投降的齐王、流放拼死反抗的赵王的重要原因,他们崇尚不屈不挠的强者、鄙弃胆怯无能的弱者。

秦国有杀降的传统,所以对于饿死齐王,秦王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在长平之战之后,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国的军士。这么做虽然残忍,但是这也是他的无奈之举:

首先这四十万赵国军士如果收编为秦军,需要极大的国家消耗,而当时秦国与赵国长平之战本就是一决生死的战斗,国家的经济力量都投入进去了,收编一支养不活的军队很有可能会因为军饷军粮问题而引发内部动乱;

其次,这些军队的士兵投降也是出于无奈之举,如果有机会他随时会反叛,秦国不想要养虎为患;最后如果放了这些士兵,他们可能会重新组织起来反抗秦国,这不利于秦国统治。

此时的秦国也是如此,秦国不足两月灭齐,主要是因为规避了齐国四十万的主要军队直取齐国国都。在齐王投降后,秦国的主要统治地域在西方,而东方的齐国因为地域问题很难全局掌控。

此时如果不杀死齐王而是选择封他做一个挂名公侯的话,很有可能他就会受到齐国残余的四十万军士的拥立,起来反抗秦国。

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秦国不再次选择坑杀齐国的军士:

其一,白起坑杀军士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而秦国灭齐时期国力强盛,完全有能力在杀死齐王之后一步步的收编齐军;

其二,白起所在的时期是秦国完成统一的上升期,他所作的事情在后来秦国彻底统一之后会有人为其洗白;而秦王嬴政这个时候都已经到了统一六国的收尾期了,可以说天下的百姓都看着自己。

而且齐王投降后齐地也是属于自己的疆土了,为了能够向天下宣扬贤名以及日后更好的管理齐国,他没有选择杀死齐国的军士。

秦国轻儒重法思想的影响让秦王对于投降者齐王毫无好感

上文就已经提到了,秦国重用的是商鞅、韩非子等一众法家思想家,而从嬴政统一后因为儒家子弟们看不惯他的作风而写文章编排他,他就“焚书坑儒”来看,嬴政是极不喜欢儒家思想的。

后代宽待投降的俘虏主要依据是儒家思想里的“仁”,而这与法家的崇尚以杀死敌军获取军功的尚武思想相背,秦国凭借法家思想统一了六国,自然不会中途改变、崇尚儒家思想,

所以说秦国的重法轻儒思想也是秦王嬴政杀死投降的齐王、流放反抗的赵王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