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绘本阅读 > 正文

一颗抓住孩子心灵的《睡懒觉的小星星》

我承认,我对书名《睡懒觉的小星星》的书名有偏见,以为是那种冲进儿童文学的鸡汤文字呢。直到我认真读了这么多的文字,然后读给家里的另外三位成员听。9岁和6岁的儿女好久没有听我读这样的故事了---他们甚至都知道是图画书,她们的妈妈都困得不行了,却在听了开头后坚持听完,摞下一句话“我超级喜欢月亮老爹,”,到头睡去。


孩子们感动的哭了,他们觉得小困困太可爱了,居然愿意去帮助一个冷冰冰的石头心的强盗。

因为是睡前共读,“睡懒觉的小星星”倒觉得贴切,把孩子们感动得这样,却也超出我意料。孩子啊,孩子,总是让成人出乎意料。

听说,这本图画书源自一出儿童剧,想象得到这样的情节设计在舞台表演时,我们要是坐在台下,会不会周围一片感动的声响? 

因为这样的创作背景,看这本图画书好像是到剧院观赏了一场情节起伏、表情生动的儿童剧。尤其可以想象,天上地下,不同的舞台背景,不同的人物,能够给我们的欢乐、教育和思考。

也就对这样的横开本超长画面有了好感:不就是一幕一幕的舞台么?

“蓝蓝的调调,多好啊!”女儿赞叹道。这个篇章,小困困还没有被罚到地球上呢。天上的星星们……正在“长尾巴”的讲述中,发现了地上的人间困剧---睡不着的孩子、失去了方向的水手、找不到韵脚的诗人。

正是一个叫“小困困”的孩子的懒觉改变了一切------她没有及时地出现在她的位置!看到这里,成人们立马与作者心意相通了:是啊,睡懒觉,迟到,哦,这是多么可怕啊!

盈亏自如的月亮老爹那个时候也这样想,于是,后续的故事变得顺理成章,既然小困困没有遵守规定,只好接受这样的“处罚”---去地球上走一遭。 

这样的故事孩子们是能够接受的,成长中的孩子需要承担。可是,对于小困困在地球上的遭遇,估计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担心:她还能回到天上吗?

这个问题,其实省略了孩子们的一个承诺:如果我们不“这样那样”了,你还会跟以前一样爱我吗?

当然,这个问题成人自有答案,就隐藏在月亮老爹临别的那一抹眼泪中。可是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得听从最爱的人的安排,并对这种安排化为自己的承诺---“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责任心,可以胜任天上的工作,然后才能回来。

在我和儿女的共读中,女儿已经开始怀疑了,“小困困要怎样做才能证明呢?”你看,这是阅读的教化功能,故事“顺手”给阅读中的孩子们提出了禁止性要求,而阅读中的孩子会“自动地”接收这些信心。而儿子的话里透露着这样的意思,离别已经使小困困得到了教训----有了离别之苦,她能从望远镜中看到亲人,都是莫大的安慰。

我们可以期冀成人的包容,慢慢陪伴孩子形成自律。有时候,一些些“剥夺”是不是也可以加快孩子的成长呢? 

童话里的教育性必不可少,这一篇也不例外。我曾经在编儿童读物的时候,经常会为故事中出现的“反面角色”而纠结---有些孩子需要“榜样示错”,而我认为更多的孩子需要事先的客观描述,让孩子知道言行的适当性与否,需要正面的引导。但自古以来的童话总是有很多“教训”让孩子来承担。

小困困因为睡觉之困,而得到了离别之困,对于孩子而言,与亲人离别是最大得困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在亲子共读以后,孩子会容易得到“不要贪睡”“要帮助人”的警醒。

但是,小困困毕竟是灵气的小星星,她对于蛋蛋的帮助也给月亮老爹和我等上了一课。是不是在纠正、规范孩子们的过错时,尝试采取更宽容与更理解的态度,用“唤醒”来替代“塑造”呢?

不过,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需要恐怖的离别唤醒爱的责任心,有的需要温柔的包容唤醒冰冷的内心。

或许,图画书中小困困的“深刻”教训和蛋蛋的“温馨”结局,正是要调动大人们开始思考。我们如何跟孩子谈到“责任”这样的话题?

特别特别巧,CD中传出我喜爱的齐豫的歌声:

“天上的星星,为何象人群一般的拥挤呢?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嘿,嘿…”

由此,我想到,绘本的阅读同样可以延伸到舞台上,即便不是根据绘本改编的剧目,我们也应该带着孩子走进剧场。

三岁正是我认为的可以去看儿童剧的初始年纪,我们家的儿女都是在三岁开始走进儿童剧院的。儿子正好看的是根据绘本改编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女儿第一部是《小汽车变变变》。之后他们看了诸如《憨憨猫皮皮鼠》《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十二个月》《绝对小孩》《西游记》《岳云》《皮皮长袜子》《马兰花》《魔方大厦》《心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剧目,观看儿童剧不仅是一种艺术的阅读,更是艺术的欣赏和艺术的享受,相信可以帮助孩子审美情趣的认知和形成。

现在儿童剧的市场逐渐成熟,每年都有数部新编 或经典的儿童剧目全国巡演,带着 孩子们去感受感受吧。

李一慢,儿童阅读专家,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