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汉武帝实行穷兵黩武的政策,在当时有何影响?

前101年,汉武帝下达宣战诏书。

沉寂了数年的汉匈战争,重新启动!

可是,很快,汉武帝就发现:汉军仿佛不记得怎么跟匈奴人打仗了。怎么打怎么输。

屡败

汉武帝与匈奴进行了3次上规模的交手,结果:1次比1次惨。

第一次,汉武帝派李广利率3万骑兵出酒泉,沿着祁连山西进。

在击败右贤王后,李广利在班师途中遇到围攻,苦战几日,粮食耗尽,几乎被尽。

幸有赵破奴率数百勇士杀出血路,汉军才得突围。

此战,3万汉军,损失近2万!

第二次,就是李陵的悲剧了。

李陵率5000步兵孤军深入,遭遇匈奴围攻。

尽管李陵奋勇作战,击杀匈奴甚重,但仍然覆没!

第三次,燕然山之战,败得最惨。

汉武帝兵分数路进攻匈奴。

原本,进攻颇为顺利。

突然,因为长安发生政治事件,李广利企图用大功来减罪,孤军深入。

结果,在退到燕然山时,被匈奴截断后路,遭遇围困。

最后,李广利投降!

屡败之下,汉武帝只好给汉匈战争再次按下暂停键:不打了!

威武汉军,怎么突然打得这么别扭了呢?

匈奴学精了

这三次作战的大致过程惊人相似:汉军深入,退军途中遭遇围困,汉军被歼或付出沉重代价后突围。

看来:匈奴学精了。他们变得稳准狠,沉着待机,一出手就是奔着歼灭战去的!

这是因为:匈奴人摸索出了成熟的套路,屡试不爽。

当初,卫青、霍去病军中有不少匈奴人,后来,这些人中有一些人回到了匈奴。

这些熟悉汉军路数的家伙给匈奴总结出了

一个屡试不爽的套路:

1、敌进我退+坚壁清野。

汉军来攻,匈奴人先把妇女、牛羊向北迁徙,作战部队一面监视汉军,一面避战后退。

2、敌退我围。

茫茫大漠,汉军既找不到敌人,也找不到牛羊,完全依赖漫长、脆弱的后方补给,注定不能持久,必然后退。

一旦汉军后退,匈奴迅速机动,先占据有利地形,围困汉军。

3、持续作战。

过去,战场离汉军基地较近,即便匈奴人围困汉军,匈奴仍需担心汉军救援。

此时,战场已经远离汉军基地,匈奴不必过于担心汉军后援。

因此,匈奴军加强了持续作战的训练,培养出了长围久困,打歼灭战的能力。

匈奴,变得难打了!

战线长了,汉军续航能力弱了

匈奴人之所以能吃定汉军,知道只要他坚壁清野则汉军必退,是因为:汉军的续航能力不可避免的变弱了。

此时,汉匈战争的战线已经推进到了漠北。

要知道,当初的漠北决战,汉军损失了十万匹马!而当时,卫青与单于决战的战场只不过是在大漠的北部边缘地带而已(霍去病部倒是比较深入)!

漫长的补给线,不但成本极高,风险也极高。

来去如风的匈奴骑兵,可以在退却的同时,分兵袭扰汉军粮道!

因此,汉军在深入后,既找不到敌军,又找不到牛羊,而后勤系统又漫长而脆弱,怎能不退呢?

如此,在匈奴人的后退决战战法面前,汉军一筹莫展,屡屡中招。

指挥系统问题大:将不能而君御。

对手强了,战线长了,汉军要取胜,对指挥系统的要求也就高了。

偏偏汉军的指挥能力大幅减弱了。

当初,卫青霍去病都是难得的军事天才,汉武帝放手任用,正是“将能而君不御”。

可是,同为外戚,大汉的新任大将李广利却是庸才。

自征大宛开始,李广利已经充分证明自己并非良将。

匈奴的战法是难对付,汉军无功而返可以不怪主将。

但是,李广利所率的汉军主力,却一次又一次陷入匈奴包围,这就不能只怪敌人太狡猾了!

另一方面,或许是对新一代将领还不放心,汉武帝对前线的干预也多了起来。

在李陵出兵前,路博德曾上书,建议到春季再与李陵一起进军。

结果,汉武帝居然愤怒地认为李陵胆怯了,居然下令李陵率5000步卒孤军深入!

结果,李陵这支彪悍的荆楚勇士,被悉数报销!

中枢不稳

汉武帝后期,政局不稳,巫蛊之祸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大汉的中枢神经。

汉代的前线将领,多与朝中人物有密切关系。朝中不稳,时刻影响着前线将领们!

在燕然山之战中,墨菲定理生效了!

此前,战事一切顺利,李广利击败匈奴军,进据范夫人城,其余各路也多取得胜利。

突然,长安上演了巫蛊之祸第二季,李广利全家被抓了起来!

李广利闻讯,先是企图冒险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救全家。

结果,冒险突进,遭遇围困后,又降敌!

李广利的这几万人,与其说是被匈奴所破,不如说是汉武帝送的礼物。

对其他原因的看法

对于汉武帝晚年战败的原因,历来还有许多说法。

个人对这些说法有不同看法。

1、连年作战损耗极大,汉军的骑兵力量被削弱,战斗力下降。

个人看法:漠北决战,汉军损失十余万马,损耗确实很大。

不过,就实际作战而言,汉军的骑兵力量不降反升。在燕然山之战中,汉军光骑兵就有17万之多,规模比漠北决战还要大不少。

因此,汉军战斗力的削弱,并非在于士兵的战力、装备,主要在指挥系统。

2、汉武帝穷兵黩武,国力损耗大,影响了对匈奴作战的能力。

个人认为,汉武帝穷兵黩武,确实给国力带来了巨大损耗,这也是汉武帝后来要及时暂停的原因。

不过,就具体作战而言,汉军一直打到阿尔泰山、燕然山,补给一直没有出现大问题,补给能力比漠北决战时还有不少进步。

所以,如果说连续用兵,使国力受损,确实如此;但说国力受损导致军力受损,则还没有。

客观地说,即使汉武帝君臣在作战组织上更完美一些,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汉兵远征漠北,对中原王朝来说并非明智之举。

漫长的补给线,令帝国不堪重负,轻则伤筋动骨,重则根本动摇。

后来,东汉窦宪勒石燕然,将北匈奴赶出漠北,所用的是南匈奴兵;唐太宗扫荡薛延陀,在漠北建立统治,所用的,多是突厥兵。

汉武帝以汉兵一味逞强,目标超出了中原王朝的承受能力,当然无功!但能及时及时暂停,休养生息,不失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