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把数万尼姑抓到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大家好,说起明成祖朱棣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永乐18年,即公元1420年,明成祖下令把北京、山东一带的尼姑、道姑全部抓到北京;不过在不久之后,又把她们全部释放。如此大张旗鼓的举动,主要是为了抓一名女子:农民起义军领袖唐赛儿。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领域都有大动作。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他于公元1406年起开始营造紫禁城,其后疏浚大运河、将南粮北调,为迁都北京积极做准备。
如此浩大的工程,自然需要庞大民力的支撑,为了营造北京,明朝廷先后在山东地区征调了好几十万百姓服徭役;与此同时,当地又连续发生了水、旱等自然灾害,面临多重打击,山东地区百姓疲惫不堪,饥饿的人们甚至沦落到吃树皮、草根为生。
在这种困境的重压下,公元1420年2月,山东蒲台县爆发了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
唐赛儿原本只是寻常农妇,屈指可数的优点,也许只有认得几个字、长相还过得去而已。她之所以能够逆袭成为农民起义领袖,也许是借鉴了东汉末年张角黄巾起义的经验——借助宗教、咒术的蛊惑力。
传言称,在丈夫林三死后,唐赛儿前去扫墓。回家的路上,她从一个石缝中发现了一个石匣子,打开以后,在里面发现了一把宝剑,还有一本奇书,书中记载了各种秘术以及神奇的剑法。
唐赛儿随即勤加练习,几个月后大功告成,号称能够画出纸人替自己干活、种地、获取食物。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她随后削发出家为尼,自称“佛母”,在当地广招弟子,声称可以把自己的全身本领倾囊相授。没过多久,她手下的信奉者就达到了好几万。
显然,这是农民起义屡见不鲜的手法:在知识有限的古代,当困苦不堪的百姓对朝廷已经失去了希望时,总会有“聪明人”冒出来,利用人们对饥饿、疾病、死亡的恐惧,以及对不可预知力量的迷信,吸引他们在宗教中寻找避难所,并以此组织起巨大的力量。
当然,任何时代的封建王朝统治者都不会允许这种不可控民间组织的形成,蒲台县官员听说辖区内出现这种事件后,起初并不以为意,以为只是个民间的刁妇招摇撞骗,于是派了些衙役前去抓捕。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出家的女尼竟然如此凶悍,不甘束手就擒的唐赛儿及其拥趸暴起,当场反杀了好几人。其他官兵眼见形势不妙,迅速溜走、逃回官府通风报信。
获悉这种情况,当地官员不敢怠慢,很快组织起正规军队前去围剿。唐赛儿则一不做二不休,鼓动数万弟子起兵造反,他们以卸石棚寨为老巢,四处攻城略地,先后打下了益都、诸城、安州、即墨等县,并且击败了率领数千明军前来围剿的青州卫指挥高凤,山东地区为之大震。
三月,明成祖朱棣派安远侯刘升带领禁军前去山东平叛。面对朝廷正规军,起义军很快败下阵来,一直被打到了老巢御石棚寨。双方在此激烈交战,朝廷都指挥刘忠战死,但明军最终获胜,唐赛儿则借着地形逃得无影无踪。
没过多久,山东都指挥佥事卫青、指挥王真先后击败各股起义军势力,大量俘虏被送往京师献捷,只剩下起义军首领唐赛儿在逃。
为了抓到唐赛儿,明成祖朱棣下令,把山东、北京地区的所有尼姑、道姑抓到北京,其后细细甄别。
但即使这样,朝廷最终仍没能发现唐赛儿的踪迹。朱棣认为,既然农民起义已经被镇压,就无需再大张旗鼓纠结于匪首的下落,没过多久,他下令把送到北京的尼姑、道姑全部释放,并送回原地。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历史上的有为帝王,大多都会存在过度使用民力、好大喜功的毛病,即使他的所作所为功在千秋,但客观上来说,与所处时代的百姓诉求产生了现实矛盾。唐赛儿起义,就反映了明成祖的雄才大略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如何在帝王有为、百姓安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封建社会几千年都难以彻底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