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都那么厉害 最后千古流芳的人为何是诸葛亮

还不知道: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旷世奇才,为什么最终千古流芳的却是诸葛亮?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传世名著之所以得以传世,并不是大众赋予它的,而是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得到了认可。而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就称得上是一部传世经典。

书中诸葛亮、司马懿两人,分别在蜀魏阵营中掌管军政大权,他们互相尊重、互相敬畏。在才能上,诸葛亮专于内政,而司马懿独擅权谋;在战绩上,两人互有胜负、不分伯仲。

图一

然而正是这两位伯仲之间的智者,后世的评价却大相径庭。人们都以足智多谋夸赞诸葛,而却用狡诈阴险评价司马。那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到底有何长处呢,为什么史书描述中流芳千古的良相与忠臣却是诸葛亮?

乘政上,理政有方,协调有度。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常自比于管仲、乐毅,心中怀有治国安邦之志,加入刘备集团是他实现心中抱负的必然选择。

辅佐刘备取荆州之时,他主要处理后勤保障工作,调动赋税,充实军队之需:取益州之后,“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可见诸葛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理政作用,稳定住了蜀汉的大后方。

图二

治军上,长于治戎,赏罚分明。一方面为了保证军队的后勤补给,诸葛亮下令分兵屯田,“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军民互不相扰,而屯田为支持北伐提供了充足的粮草。

另一方面,诸葛亮“长于巧思”,善于发明军械,作连弩加强部队的攻击能力,作木牛流马加强部队的运输能力。诸葛亮治军条律严明,无论亲疏远近,有功受赏,有罪必罚,因此“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军阵严整,令行禁止。

谋略上,着眼大局,屡出高策。陈寿认为诸葛亮 “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但这并不妨碍诸葛亮仍然是一位出色的军事人才,虽然他多次北伐中原均以失败告终,却否定不了他拥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他在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多次展现了其超凡的谋略。

图三

品行上,忠贞为国,廉洁自律。诸葛亮为官康洁自律,他常常以“淡泊宁静”之语教育其子。一方面,他始终恪守忠贞为国、不为己谋私的准则,“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他的衣食器用皆官家平常置办,不作经营,不蓄资产,甚至在他去世之时,依山建坟,身着平素衣服下莽,无一器物。

另一方面,诸葛亮严于律己,马稷失街亭,他上疏称“咎皆在臣授任无方”,于是主动自降三级,以作表率,从而确保军纪的严明性。

不仅如此,他还是文人笔下儒家政治理想的寄托。由于文人们对蜀丞相的仰慕,诗词中多描叙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强调诸葛亮个人出色的政治与军事才能。

图四

诸葛号卧龙,故唐宋诗人多在诗词中以龙比喻其,如“诸葛才雄己号龙,公孙跃马轻称帝”。许多诗作称颂诸葛亮高尚的品格,肯定他为兴复汉室所作出的努力,写他尽人臣之份,竭忠诚之心,是儒家臣子的理想化典范。

李商隐、薛逢、王质的诗词皆从《出师表》入手,盛赞《出师表》的风采,通过称颂《出师表》来肯定诸葛亮,赞扬他忠贞为国的高尚品格和标炳史册的千秋功业。

诗人们往往借诸葛亮北伐无功、抱憾而终的悲剧性结局,传达一种壮志未酬的慨叹。自刘备托孤以来,诸葛亮一直夙兴夜寐,尽心尽力,未敢有丝毫松懈,为实现兴复汉室之志,消耗自己的全部心血,北定中原的大业尚未完成,而他却最终殒命五丈原,引起后世之士的普遍共鸣和无限的可歌可叹之情。

图五

他也是平话艺术塑造下神仙化的军师。《三国志平话》中张飞和诸葛亮分别作为全书前后两部分的中心人物,其形象得到了极大的表现空间,如诸葛亮被加以夸张和虚构,神仙化的特征十分明显。

由于平话深受民间艺术的影响,为了满足民众“尚奇”的思想需要,其中的人物往往被赋予神异的浪漫色彩,像平话中的诸葛亮缺少历史厚重感,却更加具有艺术性,尤其与民间道教的结合,为诸葛亮披上了一层宗教的外衣,使得诸葛亮的智慧犹如天授。

中国历史上的名臣良将数不胜数,而像诸葛亮这样子的却十分稀少。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几乎一个人支撑起蜀汉大业,他还有着优美的文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