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项羽和刘邦相比 人才为什么都往刘邦那边跑

大家好,这里是知秀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项羽和刘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项羽一生英雄盖世,但刚愎自用,人才在他手下不能得到重用,而刘邦任人唯贤,人才到了他的手下能够尽情发挥,这就是人才都跑到刘邦手下的原因。

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韩信喜欢研究兵法,他的最大心愿就是在战场上指挥百万大军,攻必取,战必胜,他要凭胸中韬略青史留名。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韩信有了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

韩信投奔了项梁率领的起义军,他和普通士兵不一样,韩信参军的目的就是要当将军,指挥大军驰骋疆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韩信一参军就做了许多努力。

韩信和项羽手下大将钟离昧关系不错,他让钟离昧把自己安排在项羽帐下,当了执戟郎,这虽然不是什么将军,但可以经常见到项羽,有了对项羽展示才能的机会,但最终韩信失望了,

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

韩信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项羽也对得起韩信,根本就不听,项羽本人就是当时顶尖的军士人才,哪有耐烦心听韩信在耳边叨咕,反复几次后,韩信看明白了,在项羽这呆下去,就把自己埋没了,经过考虑后,韩信投奔了刘邦。韩信弃楚归汉,不是因为吃饭问题,是因为自己的军事才能,在项羽这里发挥不出来。

韩信到了刘邦手下,做了一名普通士兵,因为接触不到汉军高层人物,韩信也有些灰心丧气,这样熬下去,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呢?韩信心里很郁闷,免不了借酒浇愁,有一次喝多了,参与了打架斗殴,触犯了军规,按律当斩。

和他一起犯案的十三个人都斩首了,马上就轮到韩信人头落地了,韩信心里着急,他心想:本想来到世上轰轰烈烈的干一场,没想到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不甘心呢?不能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死去,他猛然抬起头来,看到了夏侯婴,于是大声喊道:

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

这句话的意思是:刘邦不是要得天下吗?怎么还杀壮士。夏侯婴是刘邦的亲信,刘邦迫切需要人才的心情,夏侯婴心里清楚,他见韩信语出惊人,就没有杀他,和韩信一番交谈,认为韩信是有用之人,夏侯婴向刘邦做了汇报,刘邦听夏侯婴说韩信是个人才,不仅免去了韩信的死罪,还提拔韩信当了治粟都尉,负责管理汉军粮仓,官不大,但当时来说,差事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韩信成了萧何的下属,遇到了人生路上的伯乐,

萧何很快发现,韩信是顶尖的军事人才,他也向刘邦推荐过韩信,但毕竟领兵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大事,韩信一直没有在这方面有过什么表现,刘邦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而此时,韩信已经等不及了,他逃离了汉军大营,准备另投它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这个故事人尽皆知,就不在重复了,在萧何的鼎立推荐下,刘邦破格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拜韩信当了大将军,全军上下都感到意外。

韩信离开项羽,是因为一身本领无法施展,而到了刘邦手下,很短时间就得到了破格提拔,刘邦对韩信这叫知遇之恩,韩信施展才华的机会是刘邦给的,他跑到刘邦这里是理所应当了。

当时的顶尖人才还有张良,陈平,也都投到刘邦手下,试想一下,张良如果在项羽手下,给项羽运筹帷幄,项羽会听吗?答案是:肯定不会听,范增就是前车之鉴。

张良在黄石公那得到《太公兵法》,成为了当时的第一谋士,他在投奔景驹的路上,遇到了沛公刘邦,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良为它人言,皆不省。

张良给刘邦出谋划策,刘邦不仅能听明白张良的谋划,也按照张良的计策行事。张良也给其他人出过计策,但别人不但不听从,甚至因为张良的计策高深莫测,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张良也就是因为这些,才死心塌地的跟随刘邦打天下,知音难觅。

总结:通过以上可以看出,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是因为刘邦给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反之去跟随项羽,那只能默默无闻一辈子了。至于说项羽对人不信任,导致人才流失,其实一点不沾边,刘邦对韩信,萧何,张良有那么信任吗?刘邦猜忌心一点也不小,刘邦和项羽的不同,就是猜忌的同时,也给他们放手大干的空间,所以这些人还是愿意跟随刘邦,成就一番事业。

项羽对部下很好,甚至亲手给士兵端饭,这些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有很大作用,所以项羽的军队战斗力极强,但对笼络人才没有一点效果,既然是人才,需要的是一个好的发展平台,能实现人生抱负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