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北宋开国功臣赵普三次拜相分别是何时?他的结局如何

大家好,说起北宋开国功臣赵普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赵普,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追随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赵普也因此迎来了他自己的人生巅峰

作为太祖智囊团的首席人物,宋朝建立以后,赵普自然而然的成了当朝宰相

因为赵普是文官,不会对国家统治造成多大的威胁,又有从龙之功,所以前期,太祖对他是极尽信任的

赵普也因此大展拳脚,做了很多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赵普以谋定国,太祖时期,很多重大的事情,也都有他的身影,例如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便是他和太祖一起决定的

雪夜决策,同太祖共同确立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一统方针;又与太祖谋定的长治久安之策,及三大纲领: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可见赵普在治国方面的才能,也是极高的,故而独居相位十年之久,只是后来,赵普有点独断专行,太祖才慢慢削减他的权力,终是在973年罢相了

不过赵普这一生,曾三次拜相,这只是他第一次做宰相,还有两次,是在太宗朝时期。然而太宗赵光义和赵普之间,因为皇位问题,关系并没有那么好

太祖皇帝在皇位是传弟还是传子的问题上,也是很纠结的,赵普很明显是站在传子那一方的

虽然赵普从未明面上说出来,但是《丁晋公谈录》有记载,太宗即位不久,漏出一句话:“倘若赵普还在中枢,朕也不得此位”

可见赵普是不支持赵光义继任皇位的,既然赵普做过这样的事情,赵光义在当时也培养了很多自己的势力,又岂会不知晓,所以两人的关系后来一直不睦

按理说这样的情况,太宗皇帝应该是不会重用他才是,那么赵普究竟是如何在太宗朝两度任相的呢

第一次,乃是因为金匮之盟这件事情。赵普罢相之后,太宗冷落,现任宰相的打压,他可谓是尝尽了世态炎凉

就在这时,太宗皇帝却召见了他,赵普当即便表示“愿备枢轴,以查奸变”,退朝以后,便上了秘奏,言及当年受太祖、太宗之母杜太后的顾明,书写过一份金匮之盟

太宗皇帝的皇位由来,一直备受争议,有了这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压制住当时的一些悠悠众口的

太宗怎能不高兴,派人寻访,果然很快就找到了,立即召见赵普,还当面致歉:“人谁无过,朕不到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

太宗还就今后皇位试探赵普,赵普回答:“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对此,太宗只是极为满意的

于是次日,赵普便重登相位,且位兼侍中,这是宋初德高望重的宰相的加衔。可见赵普所做的事情,是多么让太宗高兴

至此,昔日的敌人摒弃前嫌,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又走到了一起。但也因此金匮之盟备受争论

太宗即位六年,赵普备受冷落,若是真有才盟约,何不早早就说出来,以邀太宗欢心,而非要等那么久呢

金匮之盟是密约,赵普说出此事的方法是密奏,也就是说这份密约公告天下之前,只有他们两个知道,要做手脚也很方便

对太宗来说,要想传位给儿子,迫害兄弟赵廷美这样的事情,需要赵普这样元老级的开国元勋支持和谋划

而对于赵普来说,他自然知道太宗是什么意思,也想借此机会东山再起。所以两人一拍即合,才有了金匮之盟的产生

赵普终究是为了权势,而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只是对于赵普再次任相这件事,他的政敌自然是不爽的,在太宗面前说其坏话,说他是山洞学究,只能读《论语》

赵普出生小吏,早年读书确实不多,但说他只读论语,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作为一国宰相,从他所上的奏议便可以看出,他涉略广博

太宗对此还问赵普,赵普回言:“我确实不知书,只能读《论语》,辅佐太宗定天下,我才用了半部,还有半部可以用来辅佐陛下”

这便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其实并不是《论语》的推崇,反而暗含讥讽之意。好在赵普因此再一次任相了

只是这一次赵普没有做多久宰相,便又罢相了。只因其是迫害赵廷美的帮凶,被太宗长子所厌恶。加之太宗以及利用完了,也就遵从自己长子的意愿

罢相以后,赵普在外地做知州,雍熙北伐当年,他上书《谏雍熙北伐》,认为北伐劳民伤财,建议尽快班师,防止契丹南下

不久北伐果然失败,朝野都认为《谏雍熙北伐》是致太平之策,赵普有一次成为众望所归的宰相人选

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十二月,赵普再度入朝,出任宰相

只是由于太祖时期,两人之间的嫌隙,虽然赵普在太宗朝两度任相,但是君臣之间始终互相猜防,心存芥蒂

太祖容不得有威望的宰相,更是容不得赵普成为有威望的宰相,赵普也因此患得患失,只能韬光敛晦

除了两次劝谏伐辽的奏疏外,赵普在政治上并没有也不可能有多大的建树,与太祖开国前后的那段风光无限的时期相比,如今更显黯淡无光

然而本就是出卖自己灵魂换来的相位,落得这样的结局,虽然令人惋惜,但也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