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岑参为什么那么喜欢边塞生活?他的几次出塞是怎样的?

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岑参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诗人岑参描写的边塞风光,后人根据他的诗,虽未去过遥远的边塞,却见识到了大漠风光,甚至想要亲自前往边塞一睹白雪纷飞的景象。那时的大漠环境严峻,但是在岑参的笔下,却别有一番风味。

但谁知,别人避之不及的边塞,却是岑参苦心求来的呢?他本来可以在京城坐拥如花美眷,享受高官厚禄,却因为自己任性执意前往边疆,最后将自己的前途都给作没了。

岑参的几次出塞

岑参年少聪慧,在别人五岁还在与小伙伴玩耍之时,他就已经开始启蒙读书;在小伙伴刚刚启蒙的时候,他就能开始提笔写文章,而且文采斐然,远超同龄人,甚至一些已经学习了好几年的少年都不能比得上他。

岑参家世优越,祖上世代为官,而且岑参的才华也不低;如果不出意外,靠祖上的庇荫以及岑参的才华,他在成年后也将会进入仕途,成为朝堂上大臣的一员,与其他的文人们在长安街头吟诗作赋,但是岑参却没有按照这样的轨迹来过自己的一生。

岑参可以任官,老丈人已经在朝中谋给他谋了一个铁饭碗,可偏偏岑参不爱长安的繁华,偏爱大漠的风光。在这样的念头的驱使之下,他成了高仙芝的书记,这是他的第一次以官员的身份出塞之旅。“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他早就在这之前就已经去过大漠了。

“驷马辞国门,一星东北流。夏云照银印,暑雨随行舟。”是岑参的边塞之行的最大感受,没有半分的因为边塞之苦而不能忍受,反而十分磅礴大,他是真正的喜欢大漠风光的,内心也充满了豪气。但随着高仙芝的失败,他离开了心心念念的大漠,回到了繁华的城市之中。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是他再次回到边塞之后,大破潘仙时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激动,提笔写下的。这一次大捷让岑参的豪情再次被点燃,这样的诗,一写就是六首,谁也不能阻止他的喜悦以及对边塞的热爱。

但即使岑参拥有万丈的豪情,他还是失落了,不是因为大爱的边塞,而是因为自己年纪这般大了,却依旧不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是他最大的失落,也是他内心最大的渴望。

这一次他选择了与唐肃宗一同回归,去谋取官位,为自己的前程拼搏一把。“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他尽管回来了,但是心却一直留在边塞,还未回归。岑参依旧是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将胡人赶走,征服动荡的局势。

这一次,岑参没能再回去,时局的动乱,朝堂的不稳,回归边塞的梦碎了,他也死在了他乡,不知午夜时分,可否魂兮归来,再去一遍边塞,忆起那义薄云天的少年时候。

为何岑参不爱城市繁华,独爱大漠豪情?

大唐的风气;大唐是一个极度自信的朝代,唐朝的文人也时常佩剑习武,当时的大唐不像其他朝代那样,对待外族来犯,大多时候唐朝人都会选择“打”而非“和”。因此在唐朝的风气影响下,很多人都有“不破胡人绝不还”的豪情,岑参自然也会这样的感染。

文人随军;当时的唐朝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很多的文人入朝为官,而且当时的唐朝有“以诗选人”的规矩,很多的文人进入朝中之后,也有部分人进入军中,虽只是一个文官,但是那样的经历依旧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很多的边塞诗流传而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王维出使塞外之后写出的。通过前人的诗文描写,自然也有人对大漠风光心神向往。

文人都爱旅游;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当时唐朝的文人的普遍想法,他们想要通过游历去增长自己的见识,李白就曾与杜甫、高适一起走遍大半个唐朝。几乎每个唐朝的文人都曾游历过唐朝的大好河山。岑参就曾在参军之前,游历过边塞,面对万里黄沙的震撼,他又怎能不心动。

岑参的经历;岑参虽是官宦世家,但在岑参长大之后,当时的唐朝已经不复之前的盛世,开始逐渐有了衰颓之势,岑参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想要为国效力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岑参本该拥有一个锦绣前程,却一心想要前往边塞,为国征战;他的胸襟也在大漠的渲染之下,更加的广阔,这才有了“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的万丈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