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想要南逃,为何谯周却劝他投降曹魏呢?
公元263年秋,曹魏发兵十八万发动了灭蜀之战。11月,曹魏大将邓艾在绵竹关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斩杀,直逼成都。面对来势汹汹的曹魏军队,刘禅及蜀汉群臣慌作一团,有不少人建议刘禅“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刘禅听后大有逃亡南中地区继续抵抗之意。
而这时,蜀汉大臣谯周向刘禅上疏,分列四个理由说明了南逃南中地区的种种弊害,劝说刘禅即刻投降才是最佳选择。最终刘禅采纳了谯周的意见放弃南逃之意,并向曹魏投降。后人一般以此上疏来攻击谯周丧失忠义之节,卑躬屈膝的投降行为,但从中也能一窥蜀汉政权同南中地区的微妙关系。
《三国演义》谯周剧照
理由一:南中地区多次叛乱,对蜀汉政权并无归属感
谯周的第一个理由是“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简而言之就是南中地区只是屈从于蜀汉政权的武力,而且受到蜀汉的剥削,多次发生叛乱,对蜀汉政权并无归属感。
谯周所言并非空穴来风。南中地区就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西部、四川省西南部地区,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湿热,民族众多,发展落后,物产匮乏,直到诸葛亮南征时还被称为“不毛之地”。此地虽然设有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但在东汉末年已被当地豪帅所控制,实际上早已脱离了东汉政府的控制。
刘焉、刘璋父子并没有有效管理南中地区,直到刘备彻底拿下西川后才开始重视这里。214年,刘备接受诸葛亮的意见,将犍为属国改为朱提郡,以邓方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驻扎在南昌县(云南镇雄)对南中地区进行管理。因刘备当时实力有限,且把主要精力放在北取汉中之上,所以此时对南中只是形式上的管理。
刘备于夷陵战败驾崩后,蜀汉国内蠢蠢欲动,南中地区于223年率先发难。南中地区的豪帅雍闿、孟获、高定等人,接受孙权的任命杀害蜀汉官员发起叛乱。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为战略很快平定了叛乱。
蜀汉行政区划,西南部为南中地区
平叛之后,诸葛亮分南中原来的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为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云南、兴古六郡,委任当地豪帅进行管理,收取赋税。同时以“不留兵,不运粮”为原则,尽最大可能维持南中地区原来的面貌,取得了“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效果。此后,蜀汉加大了对南中地区的开发力度,南中物产源源不断供给蜀汉政权,尤其为北伐战争提供了盐、铁、漆等军资,史称“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这也是人们一般认识下的双方关系。
不过在诸葛亮病逝的前一年,南中地区就发生了叛乱。233年,南中豪帅刘胄起兵扰乱诸郡,虽然被马忠所平定,但这为后续的叛乱揭开了序幕。诸葛亮死后,由于政治腐败和盘剥加深,南中地区与蜀汉政权的关系在持续恶化,夷民仇怨颇深,经常发起叛乱。据《三国志》记载“叟夷数反、不承节度、耆帅已降复反”、“恃险不宾,数为寇害”已成这里的常态,蜀汉政权只能多次派兵平叛。显然谯周将南中比作蜀汉的“患国之人”未尝不可。
理由二:刘禅逃到南中,曹魏也一定会趁势征讨,不会止步于成都
谯周的第二个理由是“北兵之来,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势衰,及时赴追”。当时很多大臣认为如果刘禅跑到偏远的南中地区,拿下成都的曹魏就会停下追击的脚步,给予蜀汉苟延残喘的机会。但谯周却指出,一旦刘禅南逃,那么曹魏会认定蜀汉的气势将一衰到底,一定会马不停蹄地征讨刘禅,不给丝毫喘息之机。
谯周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曹魏此举伐蜀,必然以彻底消灭蜀汉为目标,是不会留下尾巴的。而当时蜀汉在南中地区尚有霍弋率领的万余兵士,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刘禅跑到南中,钟会、邓艾也一定会追击。另外,蜀汉灭亡后孙吴就成了曹魏的唯一敌人,而南中地区与东吴的交州接壤,是曹魏向东吴发起进攻主要地区,战略意义非常重要。所以南中是曹魏必须要拿下的战略要地,刘禅跑到南中也只是困兽犹斗,于事无补。
理由三:南中地区无法承受蜀汉政权的巨额开支,会很快发生叛乱
谯周的第三个理由是“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这不是危言耸听。南中地区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相较于蜀中来说,仍然落后。更重要的是蜀汉虽然在这里设有郡县,但纳入编户的人民只占极少数,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不在其中,税源极少。
蜀汉灭亡时,其掌握的户数为28万、民数为94万、带甲将士为10万2000、官吏为4万,其中至少九成不在南中地区。如果刘禅把蜀汉朝廷搬到了南中地区,解决庞大的军费、官员俸禄、皇室用度等开支问题会非常棘手,很明显会加重这里的负担。而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原本就对蜀汉政权并无归属感,一旦南迁的蜀汉政权在解决赋税的问题上稍有不慎,就会激起叛乱。
理由四:倘若刘禅南逃,百姓必定会舍弃蜀汉政权而去。
谯周的第四个理由则用东汉初年大臣邳肜同光武帝刘秀的故事来举例。当时王郎以邯郸作乱,刘秀欲避其锋芒,逃往关中。邳肜对刘秀说,如果您坚持围攻邯郸,那么这里的百姓不会背叛您;如果您一走了之,那么邯郸,乃至关东的百姓就一定会舍弃您而去。刘秀听取了邳肜的意见,打消了逃亡的念头,最终拿下了邯郸,成就帝业。
谯周以此举例劝说刘禅,如果陛下执意要逃亡南中,那么蜀汉其他地方的百姓定会舍弃您而去,引起连锁反映,民心尽失,一发不可收拾。当然,谯周并不是打算劝说刘禅在成都继续抵抗曹魏,而是及早投降“早为之图,可获爵土”,不然定会“若遂适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总之,逃亡南中地区是万万不可取的。
结语
谯周是益州大儒,学问造诣很深。而诸葛亮去世时,他是唯一一个从成都启程前往汉中凭吊的蜀汉大臣,不能说他对蜀汉政权没有感情,也不能说他对蜀汉国情认识不清。所以他劝说刘禅南逃南中的理由还是可信的,从中可以看出蜀汉政权同南中地区的关系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牢靠,而是蜀汉政权的不断索取和镇压,南中地区的不断付出与反抗,尤其在诸葛亮死后,双方呈现出一种“貌合神离”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