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李贺的一生有多悲惨?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后世称李昌谷。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李白号称“诗仙”,李贺号称“诗鬼”,相比较两人的诗风不难发现,李白的诗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豪放飘逸,而李贺的诗却很消极,风奇崛凄清。李白活了61岁,而李贺只活了27岁,属于英年早逝。

唐朝存续近300年,但在有唐一朝,文化之繁盛,思想之活跃,乃属空前。

在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尤以诗文称最。初唐四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文坛群星闪耀,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诗篇。

在山水田园、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诸多流派当中,诗仙李白成就浪漫主义诗歌巅峰,那么在他之后又是谁来接棒呢?没错,他就是李贺。

众所周知,李白生活于盛唐,他家境优渥,年少成才,一生中游历祖国大好山河,他的乐观与豁达是与那个时代分不开的,而他笔下那些优美的诗篇也都充满想象与美好。

不同于李白的挥斥方遒,李贺出生时,盛唐气象已经远去,他所看到的处处是残破凋敝,哀鸿遍野的场景,盛风日下的唐朝也让这位年轻的诗人怀才不遇。

李贺,字长吉,公元790年出生于河南福昌。李贺家境贫寒,体弱消瘦,不过他学习勤奋。他还有个习惯,他喜欢骑着小毛驴四处游走,目的只为寻找灵感。

李贺年少时生得“细瘦通眉,长指爪”,早早便练就了一手“疾书”的绝技。

为了考取功名,李贺更是废寝忘食。其母不止一次对李贺说:“我儿这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而这便是成语“呕心沥血”的来历。

李贺身负国姓,有皇家血统,他是唐高祖李渊叔父郑王李亮后裔,不过传至他时,皇亲血缘淡薄,已与庶民无异。

元和二年,已经17岁的李贺在文坛已经小有名气。他常常彻夜不眠,为的只是推敲一个字一个词。

李贺走上仕途与一个人有关,他便是韩愈。众所周知,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不但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且他在朝中担任要职。

李贺虽然已经名声在外,不过韩愈却不以为意,在他看来,年轻人徒有虚名者众多,他认为李贺也一定是泛泛之辈。为了试其才学,韩愈带上弟子皇甫湜相约到李贺家中。

见到李贺时,韩愈让他即兴作诗。李贺随口将《高轩过》信手拈来。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这是一首典型的应酬诗,在我看来也是“拍马屁”诗。全诗十四句,前十句以韩愈、皇甫湜来访经过为表现内容,体现了对客人的敬重。后面四句却对两位客人有吹捧之嫌。

诗的后四句直言自己很庆幸能遇到韩愈这样的巨匠,犹如枯草逢春,并表达了自己若能投靠其门下,他日或许也能由蛇化龙的宏图大志。

韩愈直呼李贺为天才。他很享受这种高高在上被夸赞的感觉,他觉得眼前这位初出茅庐的青年日后将大有可为。

对于这样的人才韩愈有心提拔,只可惜,李贺的这份少年英明也成了他在仕途上的绊脚石。

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

据传,李贺还没走入仕途便得罪了元稹。

元稹因仰慕李贺的才华欲拜见之,但李贺却没有见他,还叫书童传话说:“明经擢第,何事来见李贺?”

“明经”属于破格录取的进士,李贺此话一出让元稹无地自容,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便向宪宗皇帝上奏:“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而晋肃与进士谐音,如果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就是犯了父亲的名讳,所以他不应参加考试。”

就是因为这句话,皇帝终止了李贺考进士的资格。

韩愈虽然有心帮助李贺,他甚至写了《讳辩》反驳元稹这一言论。他说:“父名‘晋肃’,子便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还不得为‘人’乎?”的质疑。但结局仍然没有改变。

古代这些讳莫如深的避讳制度很让人费解。

自春秋公羊氏制定“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3大避讳准则后,几千年间无数人因这项奇葩的制度而前途尽毁。这项制度从“忠孝”出发,却疏于人情,实在让人无力呻吟。

从满怀希望到梦想破碎,从信心满满到壮志难酬,这样的无妄之灾让李贺难以承受。在写下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的诗句后,黯然神伤离开了京城。

不过在次年事情出现了转机,李贺便因李唐宗室的身份得到长安皇室亲族的举荐,得了一个奉礼郎官衔。虽然官职如芝麻粒,但“村长”也是官。

熟悉官场潜规则的都知道,李贺这个官位很清闲,甚至说是一个虚位,不但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甚至连一点存在感都没有,更不必说参议国家大事。所以,每每这个时候李贺都显得非常无奈。

正是因为没事干,所以他有大把的时间纵情山水,赋诗田园。他见惯了老百姓生灵涂炭,也看惯了官场的险恶嘴脸,这一时期李贺的作品充满对百姓的同情,还有一部分是他对自己境遇的不甘与愤懑。

与其折磨,不如远离。在做了3年的奉礼郎后,23岁的李贺称病辞官,最终离开了太常寺。

814年,仕途无望的李贺沉下心来,选择了投笔从戎。这一时期他写下了那首惊艳千古的《南园十三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单独拿出这一首来看,表达了李贺一腔报国热情,不过将整组杂诗放在一起看,便可以看出李贺将自己壮志难酬的落寞表达的淋漓尽致。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覆巢之下无完卵,中唐后期,如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者,拖着一身病痛艰难前行。面对内忧外患,大唐的气数将尽。

在韩愈侄女婿张彻的举荐下,李贺在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做了幕僚,替军队帮公办文。

但朝廷对昭义军的态度忽冷忽热,军队也备受排挤,最终将帅请辞,军队解散,李贺又成了雨打的浮萍,不知将飘零何方。

因长期郁郁不得志,加上本身体弱,不久之后,李贺便撒手人寰,这一年他27岁。

李贺死前看到一个穿着绯红色衣服的神人,骑着龙,手上拿着太古篆字的笏板,对李贺说,天帝想邀请他为新建城的白玉楼写一篇赞文,而且天上的日子,没有人间疾苦,要李贺跟他一起走。——李商隐《李贺小传》

短短二十多年,李贺走了很久,面对中晚唐时期的处处碰壁,壮志难酬,他郁郁不得志,满腹愤懑,但不管怎样,他在浩如繁星的唐代诗坛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贺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很多诗词被后人引用到自己的诗词中:“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等。而那首《南园十三首》,更是惊艳了岁月、从容了时光。

也许做官不一定适合他,但作为一名诗人,他却是独一无二的李贺。

李贺年少成名,不负众望;他才情出众,留下了许多让人过目难忘的诗篇;他又怀才不遇,历史卷轴上从此多了一个郁郁寡欢的诗人鬼才。

芸芸众生,人何其渺小!在中晚唐,李贺的路途越走越窄,我们为其叹息之余,也感恩今天的美好生活:幸福且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