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时,虞姬为何能判定项羽的气数已尽?
说到项羽和虞姬,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围困垓下,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令人奇怪的是,在危难关头,虞姬并没有激励项羽,而是说丧气话。
《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霸王别姬”故事仅有寥寥数笔: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但是,《楚汉春秋》中记述的“佳人和之”的和歌,精益求精兼好奇心的司马迁却没有入录《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歌和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唱;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通说认为:“霸王别姬”典故,体现的是虞姬和项羽可歌可泣的感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尽。这悲凉一瞬,已停留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字里行间,停留在中国戏曲的演出舞台上,变成我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扣人心弦的璀璨热血传奇。
对历史大事件的追本溯源,揭破实情,只有取决于对初始文字的读解。细心寻味虞姬的和歌,我从这当中发觉了这一爱情故事的疑问。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唱”。头几句是客观性实录,另外也是虞姬将要表达感叹的情景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分辨和项羽的疑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但是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虞姬对态势的分辨竟然立即造成 了对项羽精神直到将来运势的否认!大王您再次作战的意气早已撞头了,我也不愿苟且偷生了。虞姬为何分辨出“大王意气尽”了?只是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
假如它是激将之辞,以自身不肯苟且偷生鼓励项羽再次作战,那么项羽和诸将的反应也不应该是“泣数行下”,“上下皆泣”,而应该是大发雷霆,决一死战。这儿我们可以看得出语句的煽动力和感染性,虞姬精心策划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唱”这一情景铺排所造成的奇特实际效果—它确实让项羽和诸将失去血战的意气!
虞姬的心态是十分怪异的。作为项羽最宠溺的女性,当项羽饱尝穷途末路,但并未彻底失败的时刻,她应当冲锋在前,鼓励项羽,而不是附合项羽“时不好”的托词,引诱项羽在极端的态势眼前低下头。毕竟项羽才三十余岁。
她方知项羽一生决战沙场,戎马一生,也曾经历“率兵过河,皆翻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表将兵必死无疑,无一还心”,进而战胜秦兵,死而复生的经典战役,也曾经历以三万人杀汉卒十余万人,迫使汉高祖刘邦数十骑逃走的经典战役。
但是这时,虞姬不但无需之前的相近境遇激励项羽,正好相反,反倒悲叹“大王意气尽”!此时项羽身旁还有八百余骑,俱是精兵强将将才,莫不以一当十,即便打当时汉高祖刘邦,至少能够维护项羽抽身,以图重头再来。局势的发展趋势也认证了这一点。项羽突围而出,来到河边。
因此项王乃欲东渡赤水河。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由此可见项羽并不是没有渡江周转的机遇,仅仅项羽固执己见地觉得“天下亡我”,不肯过河,“乃自尽而死”。虞姬为何不以全部的机遇都耗尽,再无青山路时自尽,就那么急急忙忙就判了项羽的死缓呢?
虞姬这首歌被别人称赞为“忠贞感情结晶”及其我国最早的五言诗(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和歌,就是这样释放出了异常的气场。我甚至猜疑她是汉高祖刘邦效法美人而派遣项羽身旁的美女间谍。
以汉高祖刘邦的智商和做事风格,以项羽的“妇人的心”和不听进谏自以为是的性情,它是彻底很有可能的。但是历史文献漫漶,不但汉高祖刘邦、项羽、虞姬的户籍所在地中间找不到分毫的真相,就连虞姬最开始追随着项羽的时间也没法考证了,只能作为一句笑谈吧。
有多少历史事件的秘密,就是这样淹没在历史时间开裂的超级黑洞当中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豁达大度,历史时间循环论的切肤之痛,但是全是这类历史时间开裂的不良影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