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拒绝后人为他扫墓,是因为什么?
三国时期的名人司马懿,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
这是司马懿临终前立的遗嘱。
作为三国时期的流量人物,司马懿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按理说这样的人物在死后必定风光大葬,陪葬品无数,不过从他立的遗嘱可以看出,司马懿对自己的身后事要求很简单:一切从简,不放陪葬品,甚至不跟自己的妻妾合葬。
言为心声,司马懿有如此奇怪的想法,肯定自有其道理。事实上,这与他戎马一生的命运紧密相连。
有人说司马懿是打酱油的,其实在三国中,他才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蓄势待发
曹操曾在人前说司马懿,说他这种人,若不为自己所用,那一定要被铲除,否则后患无穷。可惜的是,曹操没有看到这一天,相反自己辛苦经营的魏国集团,还被这个权臣给夺了去。
那么,司马懿究竟有怎样的本事夺权?这得从魏明帝去世前后说起。
魏明帝曹叡去世前后,新帝曹芳尚幼,为了朝纲稳固,他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辅佐新帝的重臣。很明显,曹叡之所以要安排两人,就是为了平衡双方,不能让朝廷成为一家之言,进而一家独大。
相比较司马懿的老奸巨猾,曹爽显得稚嫩且自负。想法单纯的曹爽为了掌握更多的朝廷大权,他打算先下手为强。他联合自己培植的党羽,很轻松地将司马懿的军权给夺了过来。
很明显,司马懿没有跟这位拥有宗室身份的年轻人正面交锋,反而是顺水推舟将军权双手奉上,曹爽觉得司马懿不过如此。其实他不知道,司马懿正在麻痹他,正在等待时机,给他一份“大餐”。
得了权力的曹爽肆无忌惮,一手遮天,无论是中央中枢机构还是禁军大权,他统统承揽。不过,此人的确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有如此痴贪的性格,注定不会有大作为。
司马懿在《三国演义》里教育儿子:你等年纪轻轻,一遇挫折便松散懈怠,将来怎成大器?虽然这句台词是罗贯中杜撰的,不过以司马懿的性格,说出这样的话也见怪不怪。
得势的曹爽一时间得意忘形,庙堂之上很多人敢怒不敢言。
按理说曹爽有了军政大权理应低调行事,好好辅佐少帝即可,不过他却嘚瑟没够,唯恐天下不乱,说到底,他也有自己的野心。之后,曹爽开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他挟持幼主,幽禁郭太后,大肆兴战,最终搞得血本无归,国力空虚,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司马懿解甲归田了吗?这当然不是他的性格。虽然他交出了军权,可是他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局势变化。曹爽虽然盲目、刚愎自用,不过他也没有放松对司马懿的戒备。例如,他曾暗中派李胜前去司马懿的府邸进行“慰问探望”。
司马懿听说曹爽派人过来,他知道这是曹爽在探听虚实,更是在监视自己,所以司马懿开始了他的表演:装病。
驽马恋栈豆
李胜所见之景大抵是这样的:司马懿躺在床上,甚至不能下地迎接自己的到来;侍女用粥水喂食时,司马懿很难主动吞咽,还伴有反胃现象,并且自己的衣服也很难拿稳,更不用说穿戴了……李胜看来,司马懿就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痴呆老人。
李胜将所见所闻全部告诉了曹爽,曹爽对亲信“惟妙惟肖”的描述很欣慰,他此时已经将司马懿放进了肚子里。
说实话,李胜是个大草包,“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曹爽也是糊涂,他没有让李胜带上个大夫去诊治一番,毕竟司马懿的“症状”是个人,都会演出来。只是硬生生地骗过了曹爽、李胜。
掐指算来,曹爽专权了10年,而司马懿也隐忍了10年。要知道,曹爽的十年是腐败颓废、颐指气使的十年,而司马懿的十年则是蓄势待发、笼络人心的十年。谁胜谁负,立判高下。
十年里,曹爽一把好牌被打稀烂,他只知道穷兵黩武,贪图安逸,自己的人设彻底被自己毁之殆尽。他私选先帝才人七八人、又假传圣旨让先帝婕妤教习乐器,把宫里的乐器搬到自己家里用,时常与何晏(何进之孙,三国时曹魏大臣、玄学家)等人饮酒作乐。弟弟曹曦对此非常忧虑,多次劝谏曹爽,但曹爽不听。
曹曦随后写了3篇有关骄奢淫逸致败的文章转给曹爽,其言辞非常恳切。曹爽知道后,置若罔闻,而且非常不高兴。曹曦为哥哥的做法,多次痛哭流涕。
曹爽越折腾,司马懿越兴奋。虽然司马懿装病在家,不过他却暗地里拉拢了邓艾、郭淮、陈泰等大将,坐等良机到来。
公元249年,曹爽陪皇帝曹芳去魏武帝陵寝扫墓,司马懿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随即联合郭太后发动政变,这就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面对气势汹汹的司马懿大军,曹爽压根不敢硬刚。有人说,曹爽手握少帝曹芳,手中还握有数量不小的军队,他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可以倒打一耙说司马懿起兵造反,这样便能获得舆论支持。
果真如此吗?非也。
高平陵之变发生时,司马懿手下阵容可谓强大,有司徒高柔、太尉蒋济、尚书令司马孚等朝廷肱股之臣,此外,还有司马师暗中训练的3000死士,而且洛阳城中的太后和禁军都在手中,加上司马懿非常善于用兵、谋略高深,在曹魏军中的影响力甚广。反观曹爽,此时已经失去禁军的控制权,如果跟司马懿硬碰硬,估计那些地方上的实力派将军们恐怕也会采取观望的态度。所以,曹爽不敢冒险,更怕小命不保。
以权换命,这是曹爽想要结局!不过,手段毒辣的司马懿能饶过他吗?他的驽马恋栈豆的性格,注定了他的败亡。
血染朝廷
曹爽是典型的欺软怕硬,他知道司马懿不是善茬,当年跟诸葛亮斗智斗勇都难分高下,何况他曹爽,要说这一点,曹爽还有点自知之明。曹爽不敢剑指司马懿,想交出权力息事宁人,只不过他想得太单纯。
曹爽在被杀之前,还感慨:“时至今日,还有热汤饼果腹,我愿足矣,司马公绝无害我之意。”
意思就是,将权力交给司马懿,自己则可以在家高枕无忧,吃着热汤饼。不过讽刺的是,曹爽话音刚落,他就接到了朝廷诛灭自己三族及其亲近党羽的圣旨。
司马懿还是没有给曹爽在家吃热烫饼的机会。
其实司马懿在反攻的时候,也花了不少代价。为了夺取魏国的大权,司马懿不光是曾经的盟友,以及暗中跟他作对的人,通通被他诛杀殆尽。从司马懿10年蛰伏的所作所为来看,便是不难理解司马懿为什么不让后人来扫墓了,他担心后人被报复,也担心自己的坟墓被盗挖。毕竟他昔日的主子曹操就有一班人,他们的职业可不就是“摸金校尉”嘛!
司马懿杀曹爽也无可厚非,不过灭其三族未免太过霸道和血腥,要知道,这三族还包括了曹爽亲族中已出嫁的女子,这在三国之前是没有先例的,这更让人觉得司马懿心狠手辣、睚眦必报。因此事,朝廷也被血染。
史书记载:同日斩戮,名士减半。因曹爽一事,5000多人丧命,而司马懿的名号,让人胆寒。司马懿的好友蒋济和陈泰曾劝说过他,不过司马懿全然不顾。曾记得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说的一句台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司马懿此举就是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漏网一人。
晚年的司马懿疑心重重,仍然将权力看得很重。公元251年,他诛杀自己妄图兴复魏氏的旧时好友王凌三族,再次血染朝廷。
此后,司马懿睡梦中经常会梦到那些曾经死于其屠刀之下的冤魂前来索命,难堪精神折磨的司马懿身体每况愈下。是年9月,72岁的司马懿去世。
生前,他曾嘱咐后人:不筑陵墓,清减丧仪,不得合葬和送葬。司马懿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自己曾经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每每噩梦更是让他意识到多行不义必自毙,所以他担心自己死后被鞭尸,更怕身首异处。如果陵寝太过明显,那么肯定会招来被掘墓的风险,毕竟自己发动政变时,就是借曹爽祭祖之时。所以,司马懿非常忌惮这一点。
时光荏苒,三国的战火风云早已远去,不过那些历历在目的历史事件,仍然时刻在警醒着我们。三国时很多名人的陵寝陆陆续续被发现,只是司马懿的墓葬至今仍然是个谜。1700多年过去,我们才知道,原来司马懿的确老奸巨猾。
司马懿不算是个好人,不过他的确是一个精致的坏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