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曹魏这边为何确实层出不穷
你真的了解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凋零,曹魏却是年轻人才层出不穷吗?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估计都对三国前中期的故事耳熟能详,而到了三国后期,大家都有一种落差的感觉,因为作者是站在蜀汉为主线来开创的故事线,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凋零,名臣良将的后代很少有出彩的人物,反观曹魏,却是年轻人才层出不穷,难怪让人觉得蜀汉有青黄不接的感觉,越看越有落差。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让蜀国后期的“官二代”们比不上曹魏的呢?笔者觉得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诸葛亮的集权制
诸葛亮北伐魏国,六出祁山未果,最终病逝五丈原的故事相信无人不知。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诸葛亮就是累死的。自出茅庐以来,孔明替刘备打了几场漂亮仗,自此奠定了自己在军中的位置。不过此时的刘备手中人才甚少,武将除了关张赵,其他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名将,文臣更是只有糜竺、孙乾等人,军事谋略和政治方针都没有出彩的地方,所以孔明账下其实没有什么人才可用,他的集权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孔明从此就面临了“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样做优势在于避免了政治和军事方针的偏差,缺陷就是很多好苗子都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沦为碌碌无为之人。
二,多年征战导致没有积蓄
刘备和曹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答案是军队和财力。曹操打赢官渡之战后,军事实力就已经十分雄厚,随后又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此时的曹魏已经富得满嘴流油,任何黄金地段的写字楼都随便买。但是刘备则不然,带着十万百姓逃亡,粥都吃不上,和曹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曹操在赤壁和汉中决战都是大败,但是曹魏的根基并没有受到毁灭性打击,整体实力仍然位于三国之首。正所谓有财产不愁人才,在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一直在休养生息,着力培养本国的人才,成效显著。反观刘备集团,除了征战还是征战,夷陵大败后,刘备基本又回到了解放前,蜀国元气大伤,给诸葛亮留了一个烂摊子,孔明平定南蛮之后,开始北上伐魏,但是此时的魏国已经完全恢复国力,不论人才储备和军队实力都远高于蜀国,也为取得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三,蜀国武将疏于培养子嗣。
说到三国武将排名,估计大家都能够倒背如流。三国武将排名前九的人物,蜀国占了五个,位居各国之首。问题是,蜀国五虎上将驾鹤西游后,他们的子嗣中谁都无法重现当年父辈的风采,关羽之子关兴,张飞之子张苞,打起仗来虽然不要命,但是单凭武力远不如他们的父辈,赵云的两个义子更不用说,赵统赵广基本上就是在子龙将军的“呵护”下长大的,连战场都很少上过,更不用说立过什么战功。所以他们一死,后辈在战场上无法拿出独当一面的实力,这也造成了蜀国后期的被动局面。
四,诸葛亮看人不准。
孔明一生精于算计,在军事领域和政治领域都有很高成就,但是唯独在物色人才上,他远不如他的老对手司马懿。兵出祁山之时,诸葛亮明知马谡只会纸上谈兵,还让他去守街亭,无非是因为他跟自己学了这么久,就像半个儿子一样,所以让感情影响了判断。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马谡失了街亭,孔明差点沦为了阶下囚,最后狼狈撤回成都。虽然马谡犯了兵法大忌,但是真正造成失街亭的主因还是在孔明身上。
要说孔明用人最成功的的一位,那就只有姜维一人了。孔明死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九伐中原,至死都在贯彻孔明的北伐思想。不过姜维毕竟也是曹魏的人,如果不是被策反,蜀国后期还是无人可用。而司马懿却在死前培养出邓艾钟会等佼佼者,魏国在军事人才上又占了上风。
综上所述,蜀国后期的“官二代”们普遍不如曹魏阵营,所以最终被曹魏吞并也在情理之中。